中文摘要 | 第4页 |
Резюме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章 特里丰诺夫“莫斯科小说”的主题 | 第18-31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的缺失 | 第18-23页 |
一、《交换》——“心灵”与“住房”的交换 | 第19-21页 |
二、《初步总结》——个体对庸俗现实的消极适应 | 第21-23页 |
第二节 苏联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 第23-30页 |
一、《长别离》——知识分子对主流意识的屈从 | 第24-25页 |
二、《另一种生活》——知识分子对主流意识的反抗 | 第25-27页 |
三、《滨河街公寓》——高压下知识分子良知的沉默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特里丰诺夫“莫斯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 第31-44页 |
第一节 “会生活”的人 | 第31-35页 |
一、“猎犬式的女人”——莲娜 | 第32-34页 |
二、“拉里萨局”——拉里萨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不走运”的人 | 第35-39页 |
一、“猎犬”的附庸——德米特里耶夫 | 第35-37页 |
二、诸事不顺的剧作家——列布罗夫 | 第37-38页 |
三、英年早逝的历史研究者——谢尔盖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自视道德权威”的人 | 第39-42页 |
一、“革命理想的守望者”——克塞妮娅·费奥特罗夫娜 | 第40-41页 |
二、“道德的判官”——亚历山德拉·普罗科菲耶夫娜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特里丰诺夫“莫斯科小说”的艺术特色 | 第44-55页 |
第一节 日常生活化 | 第44-48页 |
第二节 浓厚的历史感 | 第48-51页 |
第三节 意识流叙事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