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一、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 (一)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二)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 (三) 脱落标准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 (一)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 (二) 评定方法 | 第12-13页 |
| 1. 下肢运动功能评估 | 第12页 |
| 2. 最大随意收缩力量评估 | 第12页 |
| 3. 表面肌电评估 | 第12-13页 |
| (三) 统计方法 | 第13-14页 |
| 三、结果 | 第14-16页 |
| (一) 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14页 |
| (二) 实验组和对照组评估结果比较 | 第14-16页 |
| 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下肢运动功能FMA下肢部分比较 | 第14-15页 |
| 2. 两组胫前肌和腓肠肌MVC比较 | 第15页 |
| 3. 两组胫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的肌电信号IEMG比较 | 第15-16页 |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16-20页 |
| (一) 健侧肢体力量训练对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肌力及FMA评分的影响 | 第16-17页 |
| (二) 健侧肢体力量训练对偏瘫患者患侧肢体sEMG肌电信号的影响 | 第17-18页 |
| (三) 交叉迁移现象应用在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依据 | 第18-19页 |
| (四) 展望与不足 | 第19-20页 |
| 五、小结 | 第20-21页 |
| 结论 | 第2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 附图 | 第26-27页 |
| 致谢 | 第27-28页 |
| 文献综述 | 第28-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