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小麦玉米长势监测研究

符号说明第4-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2-19页
    1.1 目的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作物光谱特征第13-14页
        1.2.2 机器视觉技术在作物长势监测研究中的应用第14-15页
        1.2.3 图像灰度值在作物长势监测研究中的应用第15-16页
        1.2.4 叶面积指数监测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5 地上部干物质量监测研究进展第17页
        1.2.6 叶片氮素含量监测研究进展第17-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5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19页
    2.2 试验设计第19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9-20页
        2.3.1 农学参数实测值的获取第19页
        2.3.2 高光谱数据的获取第19-20页
    2.4 数据分析处理第20-21页
        2.4.1 高光谱数据预处理第20页
        2.4.2 平均光谱反射率的提取第20-21页
        2.4.3 灰度图像的提取第21页
    2.5 数据分析方法第21-25页
        2.5.1 本研究采用的植被指数第21-22页
        2.5.2 相关农学参数适用敏感波段以及植被指数第22-24页
            2.5.2.1 小麦LAI的光谱特征分析第22页
            2.5.2.2 玉米LAI光谱特征分析第22-23页
            2.5.2.3 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的光谱特征分析第23页
            2.5.2.4 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的光谱特征第23页
            2.5.2.5 小麦叶氮含量光谱特征分析第23-24页
        2.5.3 本研究采用的模型第24页
        2.5.4 监测模型的检验第24-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41页
    3.1 LAI监测模型的构建第25-31页
        3.1.1 小麦LAI的高光谱监测模型第25-28页
            3.1.1.1 小麦LAI光谱参数变化第25页
            3.1.1.2 小麦LAI的相关性分析第25-26页
            3.1.1.3 小麦LAI监测模型的拟合第26-27页
            3.1.1.4 小麦LAI监测模型的检验第27-28页
        3.1.2 玉米LAI的高光谱监测模型第28-31页
            3.1.2.1 玉米LAI光谱参数变化第28-29页
            3.1.2.2 玉米LAI的相关性分析第29页
            3.1.2.3 玉米LAI监测模型的拟合第29-30页
            3.1.2.4 玉米LAI监测模型的检验第30页
            3.1.2.5 基于最小二乘法玉米LAI监测模型的拟合第30-31页
    3.2 地上部干物质重监测模型的拟合第31-37页
        3.2.1 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的高光谱监测模型第31-34页
            3.2.1.1 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光谱参数变化第31-32页
            3.2.1.2 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的相关性分析第32页
            3.2.1.3 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监测模型的拟合第32-33页
            3.2.1.4 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监测模型的检验第33-34页
        3.2.2 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的高光谱监测模型第34-37页
            3.2.2.1 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光谱参数变化第34-35页
            3.2.2.2 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的相关性分析第35页
            3.2.2.3 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监测模型的拟合第35-36页
            3.2.2.4 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监测模型的检验第36页
            3.2.2.5 基于最小二乘法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监测模型的拟合第36-37页
    3.3 叶氮含量的高光谱监测模型第37-41页
        3.3.1 小麦叶含氮量监测模型的拟合第37-41页
            3.3.1.1 小麦叶含氮量光谱参数变化第37-38页
            3.3.1.2 小麦叶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38-39页
            3.3.1.3 小麦叶氮含量监测模型的拟合第39页
            3.3.1.4 小麦叶氮含量监测模型的检验第39-41页
4 讨论第41-46页
    4.1 LAI监测分析第41-43页
        4.1.1 小麦LAI监测分析第41-42页
        4.1.2 玉米LAI监测模型第42-43页
    4.2 地上部干物质重监测分析第43-44页
        4.2.1 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监测分析第43-44页
        4.2.2 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监测分析第44页
    4.3 叶氮含量的高光谱监测分析第44-46页
        4.3.1 小麦叶氮含量监测分析第44-46页
5 结论第46-47页
    5.1 小麦玉米LAI监测模型第46页
    5.2 小麦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监测模型第46页
    5.3 小麦叶含氮量监测模型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配送体系下的托盘共用系统构建与调度研究--以广州为例
下一篇:鞘氨醇激酶2对全反式维甲酸肿瘤抑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