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9-14页 |
1.2.1 直流电力电子负载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交流电力电子负载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现有电力电子负载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电力电子负载的结构、原理及功率平衡原理分析 | 第17-30页 |
2.1 交流电力电子负载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7-23页 |
2.1.1 拓扑结构 | 第17-18页 |
2.1.2 负载换流器工作原理 | 第18-21页 |
2.1.3 能馈换流器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1.4 三相三电平交流电力电子负载的拓扑结构 | 第22-23页 |
2.2 直流电力电子负载工作原理与拓扑结构 | 第23-27页 |
2.2.1 直流电力电子负载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2.2.2 直流电力电子负载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分析 | 第25-27页 |
2.3 电力电子负载功率平衡原理分析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功能复用型三电平电力电子负载的研究 | 第30-45页 |
3.1 复用型三电平电力电子负载的功能原理 | 第30-33页 |
3.1.1 基于VSC功能复用的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3.1.2 复用型三电平电力电子负载 | 第31-33页 |
3.2 功能复用型三电平电力电子负载的系统参数选择 | 第33-43页 |
3.2.1 功能复用型电力电子负载电感参数选择 | 第33-39页 |
3.2.2 功能复用型电力电子负载电容参数选择 | 第39-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电力电子负载控制策略研究 | 第45-71页 |
4.1 多特性负载类型实现 | 第45-47页 |
4.1.1 交流多特性负载类型实现 | 第45-46页 |
4.1.2 直流多特性负载类型实现 | 第46-47页 |
4.2 三相交流负载LC控制策略设计 | 第47-53页 |
4.2.1 三电平电力电子负载数学模型建立 | 第47-51页 |
4.2.2 交流负载外环控制器设计 | 第51-52页 |
4.2.3 交流负载内环控制器设计 | 第52-53页 |
4.3 直流负载LC控制策略设计 | 第53-58页 |
4.3.1 直流负载时LC Boost模式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4.3.2 直流负载LC控制策略设计 | 第56-58页 |
4.4 FC交流并网控制策略设计 | 第58-59页 |
4.5 系统直流充电模式控制策略设计 | 第59-70页 |
4.5.1 换流器Buck模式数学模型 | 第59-63页 |
4.5.2 恒流充电模式控制策略设计 | 第63-65页 |
4.5.3 恒压充电模式控制策略设计 | 第65-67页 |
4.5.4 充电模式下FC控制策略设计 | 第67-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系统综合仿真 | 第71-90页 |
5.1 系统结构图及参数 | 第71-72页 |
5.2 直流电压校验 | 第72-73页 |
5.3 交流负载模拟仿真分析 | 第73-81页 |
5.3.1 恒电流负载仿真分析 | 第73-76页 |
5.3.2 恒功率负载仿真分析 | 第76-78页 |
5.3.3 恒阻抗负载仿真分析 | 第78-81页 |
5.4 直流负载模拟仿真分析 | 第81-88页 |
5.4.1 恒电流负载仿真分析 | 第81-83页 |
5.4.2 恒功率负载仿真分析 | 第83-85页 |
5.4.3 恒阻抗负载仿真分析 | 第85-88页 |
5.5 充电模式仿真分析 | 第88-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基于能馈式电力电子负载的节能降损实验仿真平台研究 | 第90-94页 |
6.1 节能降损技术实验系统 | 第90-92页 |
6.1.1 实验系统总体结构 | 第90-91页 |
6.1.2 实验系统硬件构成 | 第91-92页 |
6.2 节能降损技术实验系统后续发展 | 第92-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7.2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