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3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评价相关解析 | 第17-25页 |
2.1 虚拟学习社区 | 第17-20页 |
2.1.1 虚拟学习社区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 第18-20页 |
2.2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评价 | 第20-22页 |
2.2.1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评价的含义 | 第20-21页 |
2.2.2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评价的目的 | 第21-22页 |
2.2.3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评价的主体 | 第22页 |
2.3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评价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页 |
2.3.2 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23页 |
2.3.3 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3.4 情境认知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48页 |
3.1 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 | 第25-29页 |
3.1.1 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3.1.2 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9页 |
3.2 学习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9-40页 |
3.2.1 层次分析法 | 第29-35页 |
3.2.2 学习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35-40页 |
3.3 学习评价指标评价标准 | 第40-42页 |
3.3.1 指标评价标准的类型 | 第40-42页 |
3.4 学习评价量规 | 第42-48页 |
第4章 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4.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概述 | 第48-49页 |
4.2 虚拟学习社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9-52页 |
4.2.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U和对应权重A | 第49页 |
4.2.2 确定评价对象的等级V | 第49页 |
4.2.3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矩阵R | 第49-50页 |
4.2.4 由权重A和矩阵R求出评判结果集B | 第50-51页 |
4.2.5 计算出最终评判结果V′ | 第51-52页 |
第5章 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 第52-63页 |
5.1 实证目标 | 第52页 |
5.2 课程背景和实证对象 | 第52-53页 |
5.2.1 课程及研究对象 | 第52页 |
5.2.2《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学习社区简介 | 第52-53页 |
5.3 研究过程 | 第53-56页 |
5.3.1 学习者个人评价 | 第53-55页 |
5.3.2 学习小组评价 | 第55-56页 |
5.4 数据处理 | 第56-60页 |
5.5 数据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5.5.1 学习评价方法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第60页 |
5.5.2 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方法的相关性检验 | 第60-61页 |
5.5.3 对社区成员学习方法、情感与态度和综合能力的影响 | 第61-6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63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63-6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附录一: 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评价指标选择专家调查表 | 第68-70页 |
附录二: 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表 | 第70-73页 |
附录三: 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评价方法问卷调查 | 第73-7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