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总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研究架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8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2.1.1 国外对金融集聚成因的研究 | 第16-17页 |
2.1.2 国外对金融集聚效应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3 国外对金融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2.1.4 国外对金融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第19-21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2.2.1 国内对金融集聚成因的研究 | 第21-22页 |
2.2.2 国内对金融集聚效应的研究 | 第22-23页 |
2.2.3 国内对金融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2.2.4 国内对金融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第24-28页 |
第3章 金融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28-36页 |
3.1 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定义 | 第28-30页 |
3.1.1 金融集聚的定义 | 第28-29页 |
3.1.2 经济增长的定义 | 第29-30页 |
3.2 未采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时的影响机制 | 第30-33页 |
3.2.1 金融集聚以金融功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第30-31页 |
3.2.2 金融集聚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第31-32页 |
3.2.3 金融集聚以网络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第32页 |
3.2.4 金融集聚以技术创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第32页 |
3.2.5 金融集聚以自我强化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第32-33页 |
3.3 采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时的影响机制 | 第33-36页 |
3.3.1 空间理论下金融集聚对核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34页 |
3.3.2 空间理论下金融集聚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4章 三峡库区各区县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相关性 | 第36-56页 |
4.1 空间经济学理论简介 | 第36-37页 |
4.2 三峡库区各区、县金融集聚的度量 | 第37-39页 |
4.2.1 度量金融集聚的单一指标法介绍 | 第37-39页 |
4.2.2 度量金融集聚的综合指标法介绍 | 第39页 |
4.3 三峡库区各区、县金融业的区位熵 | 第39-41页 |
4.4 三峡库区各区、县内的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的现状、趋势及分布特征 | 第41-46页 |
4.5 三峡库区各区、县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检验及分析 | 第46-56页 |
4.5.1 全局Moran I指数 | 第46-47页 |
4.5.2 Moran I散点图 | 第47-56页 |
第5章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56-66页 |
5.1 空间计量方法简介 | 第56-60页 |
5.1.1 空间权重矩阵简介 | 第57-58页 |
5.1.2 空间计量模型简介 | 第58-60页 |
5.2 理论模型的推导与变量的设定 | 第60-61页 |
5.2.1 理论模型的推导 | 第60页 |
5.2.2 变量的设定及数据说明 | 第60-61页 |
5.3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61-63页 |
5.3.1 空间回归模型的筛选 | 第61页 |
5.3.2 最终空间计量估计结果 | 第61-62页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5.4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63-66页 |
5.4.1 金融集聚的类型 | 第63-64页 |
5.4.2 金融集聚的发展阶段 | 第64页 |
5.4.3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负向影响的原因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6-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7-68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