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1-1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一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原因探析 | 第28-33页 |
一、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 第28-30页 |
二、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30页 |
三、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史学渊源 | 第30-31页 |
四、清代两浙宋史学产生的主观与客观条件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著述(上) | 第33-73页 |
一、清代两浙学人改修《宋史》研究 | 第33-43页 |
(一)清代两浙学人改修《宋史》著作 | 第33-41页 |
(二)清代两浙学人改修《宋史》活动评析 | 第41-43页 |
二、清代两浙学术笔记中的宋史研究 | 第43-73页 |
(一)清代两浙有关宋史研究的学术笔记概况 | 第43-70页 |
(二)两浙清人学术笔记中的宋史研究评析 | 第70-73页 |
第三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著述(下) | 第73-94页 |
三、清代两浙诗歌体裁中的宋史资料 | 第73-83页 |
(一)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 | 第73-75页 |
(二)曹庭栋《宋百家诗存》 | 第75-77页 |
(三)厉鹗《南宋杂事诗》、《宋诗纪事》 | 第77-81页 |
(四)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宋诗纪事小传补正》 | 第81-83页 |
四、清代两浙宋史学中的学案体著作 | 第83-89页 |
(一)黄宗羲、全祖望与《宋元学案》 | 第83-86页 |
(二)王梓材、冯云濠与《宋元学案补遗》 | 第86-89页 |
五、清代两浙宋史学中的地理著作 | 第89-92页 |
六、清代两浙宋史学中的其他著述 | 第92-94页 |
第四章 清代两浙学人研究宋史的演变 | 第94-98页 |
一、明清之际两浙宋史学的继承和兴起 | 第94-95页 |
二、康乾以来两浙宋史学的繁荣 | 第95-96页 |
三、道咸之后两浙宋史学的发展与衰落 | 第96-98页 |
第五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研究的特点 | 第98-104页 |
一、注重著作、提倡创新 | 第98-99页 |
二、强调气节、经世致用 | 第99-101页 |
三、不立门户、兼容并蓄 | 第101-104页 |
第六章 清代两浙宋史学研究的影响与不足 | 第104-110页 |
一、经世致用, 打破乾嘉考据的沉寂 | 第104-107页 |
二、清代两浙宋史学的不足 | 第107-110页 |
(一)清初两浙遗民情绪的渲染 | 第107-108页 |
(二)清代两浙宋史研究著作中的舛误 | 第108-110页 |
结语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致谢 | 第118-122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