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光质对金线莲组培苗形态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LED在植物组培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LED光质对组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17页 |
1.2.1 光质对组培植物诱导增殖的影响 | 第14页 |
1.2.2 光质对组培植物叶片生长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 光质对植物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页 |
1.2.4 光质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页 |
1.2.5 光质对植物干鲜重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6 光质对植物叶绿素的影响 | 第16页 |
1.2.7 光质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16页 |
1.2.8 光质对黄酮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9 光质对植物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17页 |
1.3 LED对金线莲生长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LED光质对金线莲组培苗诱导增殖的影响 | 第20-36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试验条件 | 第20-21页 |
2.1.3 光质培养箱 | 第21-22页 |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2-24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2.1 光质对茎段的诱导增殖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2 光质对生根的影响 | 第25-27页 |
2.2.3 光质对干、鲜重及干物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4 光质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5 光质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6 光质对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7 光质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2.3 讨论 | 第32-35页 |
2.3.1 光质对诱导率与增殖系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光质对生根的影响 | 第33页 |
2.3.3 光质对干重、鲜重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光质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2.3.5 光质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2.3.6 光质对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2.3.7 光质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3 LED光质对金线莲组培苗生根壮苗的影响 | 第36-53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试验条件 | 第36页 |
3.1.3 光源设备 | 第36页 |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3.2.1 光质对叶数与叶面积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光质对茎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光质对生根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4 光质对干重、鲜重及干物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5 光质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6 光质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7 光质对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8 光质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 讨论 | 第49-52页 |
3.3.1 光质对叶数与叶面积的影响 | 第49页 |
3.3.2 光质对茎的影响 | 第49页 |
3.3.3 光质对生根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4 光质对干重、鲜重的影响 | 第50页 |
3.3.5 光质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6 光质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3.3.7 光质对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3.3.8 光质对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4 结论 | 第53-55页 |
4.1 光质对茎段诱导增殖的影响 | 第53页 |
4.1.1 光质对茎段诱导增殖阶段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53页 |
4.1.2 光质对茎段诱导增殖阶段生理特征的影响 | 第53页 |
4.2 光质对生根壮苗阶段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1 光质对生根壮苗阶段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2 光质对生根壮苗阶段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