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 第12页 |
1.3.3 动静态结合的分析方法 | 第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概念的演变 | 第13-21页 |
2.1 农业生产本质属性的演变对理解生产力概念的影响 | 第13-15页 |
2.1.1 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多元化对生产力理解的影响 | 第13-14页 |
2.1.2 农业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4页 |
2.1.3 自然资本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成本 | 第14-15页 |
2.2 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2.2.1 农业生产功能评价不全 | 第15页 |
2.2.2 标准不统一难以比较 | 第15页 |
2.2.3 实际生产成本表述不完整 | 第15-16页 |
2.2.4 衡量产出结果过于单一 | 第16页 |
2.3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界定、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 | 第16-21页 |
2.3.1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出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3.2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讨论 | 第17页 |
2.3.3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 | 第17-21页 |
3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评价方法 | 第21-31页 |
3.1 能值方法 | 第21-26页 |
3.1.1 能值方法的概念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意义 | 第21-22页 |
3.1.2 能值分析法 | 第22页 |
3.1.3 能值分析指标 | 第22-23页 |
3.1.4 系统中各个投入产出要素的能值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3.1.5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 第24-25页 |
3.1.6 能值理论在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价上的应用研究 | 第25-26页 |
3.1.7 能值在评价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中的重要意义 | 第26页 |
3.2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及其在本研究中的意义 | 第26-28页 |
3.2.1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概念 | 第26页 |
3.2.2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3.2.3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 | 第27-28页 |
3.2.4 研究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意义 | 第28页 |
3.3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1页 |
4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 第31-52页 |
4.1 福建省概况简介 | 第31-33页 |
4.1.1 福建省自然条件概况 | 第31-32页 |
4.1.2 福建省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33页 |
4.2 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方法 | 第33-39页 |
4.3 福建省能值投入及其结构分析 | 第39-43页 |
4.3.1 自然资源消耗核算 | 第39-41页 |
4.3.2 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 | 第41-43页 |
4.4 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初级、次级生产力的能值分析 | 第43-45页 |
4.4.1 初级生产力分析 | 第44页 |
4.4.2 次级生产力分析 | 第44-45页 |
4.5 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值分析 | 第45-49页 |
4.5.1 农产品服务价值 | 第45页 |
4.5.2 气候调节价值——影子工程法和碳税法 | 第45-47页 |
4.5.3 水源涵养与净化价值——替代工程法 | 第47-48页 |
4.5.4 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影子工程法和替代工程法 | 第48页 |
4.5.5 减少气象、害虫等灾害服务价值——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 | 第48页 |
4.5.6 福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4.6 福建省农户经济生产力 | 第49页 |
4.7 福建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评价指标的变化态势总体评价 | 第49-52页 |
4.7.1 净能值产出率 | 第49-50页 |
4.7.2 环境负荷率 | 第50页 |
4.7.3 人口承载力 | 第50页 |
4.7.4 能值投入率 | 第50页 |
4.7.5 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 | 第50-52页 |
5 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问题探讨、优化以及建议 | 第52-56页 |
5.1 主要方法以及问题探讨 | 第52-53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5.2.1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 第53页 |
5.2.2 推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财政投入 | 第53-54页 |
5.2.3 扩大防护林、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农田林网建设 | 第54页 |
5.2.4 加大科技资金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 第54页 |
5.2.5 合理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 第54页 |
5.2.6 提高基层组织管理水平和合理引导固定资产投资 | 第54-55页 |
5.2.7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 | 第55页 |
5.2.8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