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餐饮服务 | 第20页 |
2.1.2 餐饮安全 | 第20-21页 |
2.1.3 餐饮安全监管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外部性理论 | 第22页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2-23页 |
2.2.3 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大连金州新区餐饮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第24-37页 |
3.1 大连金州新区餐饮安全监管取得的成绩 | 第24-31页 |
3.1.1 建立有相应的监管机构 | 第25-26页 |
3.1.2 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 第26-27页 |
3.1.3 有一支明确的执法队伍 | 第27页 |
3.1.4 严格执行日常监管 | 第27-31页 |
3.2 大连金州新区餐饮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1 监管存在滞后性 | 第31页 |
3.2.2 断链式监管产生监管真空 | 第31-32页 |
3.2.3 检测和监控体系不健全 | 第32页 |
3.2.4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缺乏 | 第32-33页 |
3.3 大连金州新区餐饮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3.3.1 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健全 | 第33-34页 |
3.3.2 分段监管导致盲区 | 第34-35页 |
3.3.3 餐饮服务单位存在故意违法行为 | 第35-36页 |
3.3.4 行业与社会监督力量匮乏 | 第36-37页 |
第4章 国外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与启示 | 第37-46页 |
4.1 国外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 | 第37-41页 |
4.1.1 美国“分散式”餐饮安全监管模式 | 第37-38页 |
4.1.2 加拿大“集中式”餐饮安全监管模式 | 第38-39页 |
4.1.3 欧盟“委员会式”餐饮安全监管模式 | 第39-40页 |
4.1.4 日本“集中分散式”餐饮安全监管模式 | 第40-41页 |
4.2 国外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的若干启示 | 第41-46页 |
4.2.1 多样的监管模式 | 第41-42页 |
4.2.2 全面的预防系统 | 第42-43页 |
4.2.3 完善的标准体系 | 第43-44页 |
4.2.4 多方面共同治理 | 第44-46页 |
第5章 加强大连金州新区餐饮安全监管的对策 | 第46-55页 |
5.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和标准体系 | 第46-47页 |
5.1.1 建设符合大连市情的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 | 第46页 |
5.1.2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第46-47页 |
5.2 加快推进监管机制创新 | 第47-48页 |
5.2.1 回归垂直管理模式 | 第47-48页 |
5.2.2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 第48页 |
5.3 加大餐饮安全监督执法力度 | 第48-51页 |
5.3.1 加强基层餐饮安全监管力量 | 第48-49页 |
5.3.2 加大餐饮安全专项整治力度 | 第49-50页 |
5.3.3 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 第50页 |
5.3.4 重视预防性餐饮安全监督 | 第50-51页 |
5.4 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第51-52页 |
5.4.1 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 第51页 |
5.4.2 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 | 第51页 |
5.4.3 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 | 第51页 |
5.4.4 提高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 第51-52页 |
5.5 优化餐饮安全监管环境 | 第52-55页 |
5.5.1 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 第52页 |
5.5.2 引入“吹哨人”制度 | 第52-53页 |
5.5.3 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餐饮安全治理 | 第53-54页 |
5.5.4 建立餐饮安全第三方监督机制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