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论文选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选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6-17页 |
2.1.1 校地融合型图书馆 | 第16页 |
2.1.2 公共文化服务 | 第16页 |
2.1.3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18页 |
2.2.3 图书馆学五定律及其在本文中的运用 | 第18-20页 |
3 图书馆校地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0-24页 |
3.1 校地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3.1.1 校地共建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 | 第20页 |
3.1.2 校地共建是深化地方图书馆读者服务能力的需要 | 第20-21页 |
3.1.3 校地共建是提供信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需要 | 第21页 |
3.1.4 校地共建是新形势下文化民生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3.2 校地共建共享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3.2.1 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是共建可行的前提 | 第22页 |
3.2.2 高校馆数字信息与专业人才是共建可行的资源保障 | 第22页 |
3.2.3 图书馆数字化和综合化发展是共建可行的技术保障 | 第22-24页 |
4 北仑图书馆校地融合模式的实践 | 第24-36页 |
4.1 “校地融合”运作模式 | 第24-27页 |
4.1.1 统一机构设置 | 第24-25页 |
4.1.2 统一制度管理 | 第25页 |
4.1.3 统一资源建设管理 | 第25-26页 |
4.1.4 统一物业管理和保障 | 第26页 |
4.1.5 联动共享创新服务 | 第26-27页 |
4.2 整体成效 | 第27-34页 |
4.2.1 经济效益 | 第27页 |
4.2.2 社会效益 | 第27-30页 |
4.2.3 文化效益 | 第30-34页 |
4.3 校地融合型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34-36页 |
4.3.1 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协调机制 | 第34页 |
4.3.2 经费来源与资源采购渠道不一 | 第34-35页 |
4.3.3 馆员素质与服务理念的差异 | 第35-36页 |
5 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深化发展的对策 | 第36-40页 |
5.1 创新管理体制 | 第36-37页 |
5.1.1 健全管委会合理运行机制 | 第36-37页 |
5.1.2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治理 | 第37页 |
5.2 创新运作机制 | 第37-38页 |
5.2.1 合理统筹经费收支 | 第37-38页 |
5.2.2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 第38页 |
5.3 提升服务水平 | 第38-40页 |
5.3.1 提升馆员服务理念和工作效率 | 第38-39页 |
5.3.2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 第39-40页 |
6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