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与宏观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23页 |
2.1 耦合理论 | 第17-18页 |
2.2 协调理论 | 第18-19页 |
2.3 系统理论 | 第19页 |
2.4 运输经济理论 | 第19-23页 |
第三章 道路运输与宏观经济耦合关系的分析 | 第23-29页 |
3.1 耦合作用分析 | 第23-25页 |
3.1.1 正向促进和负向制约作用 | 第23-25页 |
3.1.2 联动共生作用 | 第25页 |
3.2 耦合机理分析 | 第25-26页 |
3.3 耦合方式分析 | 第26-29页 |
第四章 道路运输与宏观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 第29-39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9-31页 |
4.1.1 评价指标遵循的原则 | 第29-30页 |
4.1.2 评价指标选择的方法 | 第30页 |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0-31页 |
4.2 综合评价值的测算 | 第31-35页 |
4.2.1 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1-33页 |
4.2.2 指数型功效函数 | 第33-34页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第34-35页 |
4.2.4 系统综合评价值的测算 | 第35页 |
4.3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 第35-39页 |
4.3.1 耦合度模型 | 第35-37页 |
4.3.2 协调度模型 | 第37页 |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39-55页 |
5.1 我国道路运输与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 第39-45页 |
5.1.1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 第39-41页 |
5.1.2 道路运输发展现状 | 第41-45页 |
5.2 我国道路运输与宏观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5-52页 |
5.2.1 数据来源及权重的测算 | 第45-47页 |
5.2.2 各系统综合评价值测算 | 第47-49页 |
5.2.3 耦合协调度的测算及协调性评价分析 | 第49-52页 |
5.3 我国道路运输与宏观经济耦合协调性发展对策 | 第52-55页 |
5.3.1 控制投资总量保持稳步增长 | 第52-53页 |
5.3.2 加快推进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及优化 | 第53页 |
5.3.3 鼓励不断创新来拉动道路运输快速增长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5-57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创新点 | 第5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