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技术联盟的理论研究 | 第10-12页 |
·技术联盟的应用研究 | 第12-13页 |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14-15页 |
·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回顾 | 第1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新视角下研究技术联盟的可行性 | 第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5-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技术联盟形成机制的超边际分析 | 第18-29页 |
·技术联盟的概念和特征 | 第18-19页 |
·技术联盟的概念 | 第18页 |
·技术联盟的特征 | 第18-19页 |
·技术联盟的形成背景及形成条件 | 第19-20页 |
·技术联盟的形成背景 | 第19-20页 |
·技术联盟的形成条件 | 第20页 |
·技术联盟形成的模型分析 | 第20-29页 |
·建模思路 | 第20-21页 |
·模型假设 | 第21-23页 |
·企业的决策模式 | 第23-26页 |
·模型解的讨论及分析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技术联盟组织边界的超边际分析 | 第29-41页 |
·技术联盟边界的涵义 | 第29-31页 |
·组织边界的一般涵义 | 第29-30页 |
·技术联盟的组织边界 | 第30-31页 |
·技术联盟组织边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6页 |
·交易费用对技术联盟边界的影响分析 | 第32页 |
·资产属性对技术联盟边界的影响分析 | 第32-34页 |
·声誉机制对技术联盟边界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34-36页 |
·技术联盟组织边界的模型分析 | 第36-41页 |
·模型假设 | 第36-37页 |
·企业的决策模式 | 第37-39页 |
·技术联盟的组织边界稳定性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技术联盟的案例分析——以“闪联”技术标准联盟为例 | 第41-50页 |
·案例背景 | 第41页 |
·案例分析 | 第41-48页 |
·“闪联”的形成背景分析 | 第41-42页 |
·“闪联”的形成机制分析 | 第42-43页 |
·“闪联”的组织边界分析 | 第43-47页 |
·“闪联”的绩效 | 第47-48页 |
·“闪联”技术标准联盟取得成功的启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推进我国技术联盟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政府层面 | 第51-52页 |
·企业层面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