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绿色化学反应介质 | 第9页 |
1.1.1 超临界流体 | 第9页 |
1.2 超临界二氧化碳 | 第9-10页 |
1.3 ScCO_2介质中的有机合成反应 | 第10-12页 |
1.3.1 加氢氧化反应 | 第11页 |
1.3.2 羧化反应 | 第11-12页 |
1.4 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4.1 铜催化的炔烃偶联反应 | 第12-15页 |
1.4.2 双金属钯-铜催化的炔烃偶联反应 | 第15-16页 |
1.4.3 其它金属催化的端炔偶联反应 | 第16-17页 |
1.5 ScCO_2介质中的端炔偶联反应 | 第17-18页 |
1.6 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40页 |
2.1 实验条件和原料 | 第22-23页 |
2.1.1 反应试剂 | 第22页 |
2.1.2 测试仪器 | 第22页 |
2.1.3 反应装置 | 第22-23页 |
2.1.4 反应产率的定义 | 第23页 |
2.2 双金属催化的端基炔烃交叉偶联反应 | 第23-35页 |
2.2.1 不同底物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24-32页 |
2.2.2 交叉偶联产物的结构表征结果 | 第32-35页 |
2.3 推测机理辅助化合物的合成 | 第35-38页 |
2.4 有机溶剂中的对比实验 | 第38-39页 |
2.5 添加自由基抑制剂实验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端基炔烃交叉偶联反应的优化 | 第40-46页 |
3.1 交叉偶联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0-46页 |
3.1.1 催化剂对交叉偶联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2 碱助剂对交叉偶联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3 底物摩尔比对交叉偶联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4 反应温度对交叉偶联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43页 |
3.1.5 二氧化碳和氧气压力对交叉偶联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6 反应时间对交叉偶联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底物适用性 | 第46-49页 |
4.1 取代苯基为底物的高效交叉偶联反应 | 第46-47页 |
4.2 其它取代基团的底物适应性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双金属催化端炔交叉偶联反应机理探究 | 第49-56页 |
5.1 铜络阴离子铵盐催化剂的设计实验 | 第49页 |
5.2 自由基抑制剂实验 | 第49-50页 |
5.3 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结果 | 第50-51页 |
5.4 核磁共振谱的研究结果 | 第51页 |
5.5 超临界二氧化碳可视反应釜的研究结果 | 第51-54页 |
5.5.1 固体催化剂的溶解情况 | 第51-52页 |
5.5.2 单一CuCl_2·2H_2O催化剂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52页 |
5.5.3 单一Pd(NH_3)4Cl_2·H_2O催化剂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52-53页 |
5.5.4 双金属复配催化剂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53-54页 |
5.6 交叉偶联反应机理的推测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A | 第62-64页 |
附录B | 第64-71页 |
附录C | 第7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个人简介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