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1.2 蜂窝网中终端直通功率分配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终端直通功率分配 | 第10-12页 |
| §1.2.2 中继辅助的终端直通功率分配 | 第12-14页 |
| §1.3 研究动机及意义 | 第14-1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蜂窝网中终端直通通信的相关技术及理论简介 | 第17-30页 |
| §2.1 终端直通通信 | 第17-20页 |
| §2.1.1 终端直通概述 | 第17-18页 |
| §2.1.2 终端直通通信的资源共享方式 | 第18页 |
| §2.1.3 终端直通通信的控制方式 | 第18-20页 |
| §2.2 半双工通信 | 第20-22页 |
| §2.2.1 时分双工 | 第20-21页 |
| §2.2.2 频分双工 | 第21-22页 |
| §2.3 全双工通信 | 第22-25页 |
| §2.3.1 全双工通信概述 | 第22-23页 |
| §2.3.2 自干扰消除技术 | 第23-25页 |
| §2.4 中继技术 | 第25-27页 |
| §2.4.1 中继的分类 | 第25-27页 |
| §2.4.2 中继的信号转发模式 | 第27页 |
| §2.5 博弈论 | 第27-29页 |
| §2.5.1 博弈论的概念 | 第28页 |
| §2.5.2 博弈的分类 | 第28-29页 |
| §2.5.3 纳什均衡 | 第29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节能的蜂窝网全双工和半双工终端直通功率分配算法 | 第30-47页 |
| §3.1 系统模型 | 第30-32页 |
| §3.1.1 全双工终端直通通信系统模型 | 第30-31页 |
| §3.1.2 半双工终端直通通信系统模型 | 第31-32页 |
| §3.2 传输信号分析 | 第32-34页 |
| §3.2.1 全双工终端直通通信信号分析 | 第32-33页 |
| §3.2.2 半双工终端直通通信信号分析 | 第33-34页 |
| §3.3 节能的功率分配算法 | 第34-41页 |
| §3.3.1 能量效率的定义 | 第34页 |
| §3.3.2 非合作博弈机制 | 第34-36页 |
| §3.3.3 全双工终端直通功率分配算法 | 第36-39页 |
| §3.3.4 半双工终端直通功率分配算法 | 第39-41页 |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节能的蜂窝网中继辅助全双工终端直通功率分配算法 | 第47-68页 |
| §4.1 系统模型 | 第47-48页 |
| §4.2 传输信号分析 | 第48-49页 |
| §4.3 优化问题分析 | 第49-51页 |
| §4.4 节能的功率分配算法 | 第51-61页 |
| §4.4.1 蜂窝链路的能效最优化问题 | 第51-53页 |
| §4.4.2 终端直通链路的能效最优化问题 | 第53-60页 |
| §4.4.2.1 优化传输功率 | 第54-58页 |
| §4.4.2.2 优化中继放大增益 | 第58-60页 |
| §4.4.2.3 终端直通链路的迭代优化算法 | 第60页 |
| §4.4.3 两层交替迭代优化算法 | 第60-61页 |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 §5.1 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 §5.2 未来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