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性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分析 | 第18-28页 |
2.1 国内外关于角色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1.1 “社会角色”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国外关于大学生角色转换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2 国内关于大学生角色转换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2.2.1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划分 | 第20-22页 |
2.2.2 从不同的研究维度来划分 | 第22-23页 |
2.2.3 角色理论文献简评 | 第23-24页 |
2.3 国内外关于适应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2.3.1 关于适应性概念的理清 | 第24页 |
2.3.2 适应性的研究取向 | 第24-26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28-36页 |
3.1 为什么选择质性研究法 | 第28页 |
3.2 质性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28-30页 |
3.3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30-34页 |
3.3.1 抽样方法与样本选择 | 第30-32页 |
3.3.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32-34页 |
3.4 研究的效度、信度、伦理道德问题 | 第34-36页 |
第4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初期角色转换与适应的内容 | 第36-44页 |
4.1 职业角色转换与适应 | 第36-38页 |
4.2 社会生活角色转换与适应 | 第38-41页 |
4.3 角色心理转换与适应 | 第41-44页 |
第5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初期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 | 第44-65页 |
5.1 职业角色预期社会化 | 第44-48页 |
5.1.1 公司实习经验给予的预期 | 第44-46页 |
5.1.2 他人经验给予的预期 | 第46-47页 |
5.1.3 企业招聘给予的预期 | 第47-48页 |
5.2 职业角色继续社会化 | 第48-55页 |
5.2.1 角色继续社会化中的工作内容适应 | 第48-50页 |
5.2.2 角色继续社会化中的组织文化适应 | 第50-54页 |
5.2.3 角色继续社会化中生活多元化适应 | 第54-55页 |
5.3 角色调适与发展 | 第55-65页 |
5.3.1 调整角色预期与心态 | 第56-58页 |
5.3.2 角色的重新定位 | 第58-60页 |
5.3.3 调整角色行为 | 第60-62页 |
5.3.4 角色认同 | 第62-63页 |
5.3.5 角色退出 | 第63-65页 |
第6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初期角色转换与适应的实现途径 | 第65-80页 |
6.1 职业角色转换与适应的内在影响因素 | 第65-70页 |
6.1.1 知识与能力水平 | 第65-68页 |
6.1.2 个性与职业锚 | 第68-69页 |
6.1.3 职业印象 | 第69-70页 |
6.2 职业角色转换与适应的外部驱动力 | 第70-76页 |
6.2.1 组织影响 | 第70-75页 |
6.2.2 家庭影响 | 第75页 |
6.2.3 朋友影响 | 第75-76页 |
6.3 职业角色转换的根本路径—职业角色互动与实践 | 第76-80页 |
6.3.1 职业角色互动 | 第77-78页 |
6.3.2 职业角色实践 | 第78-80页 |
第7章 研究小结与反思建议 | 第80-8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0-82页 |
7.2 反思与建议 | 第82-85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1 | 第91-93页 |
附录2 | 第93-95页 |
附录3 | 第95-96页 |
附录4 | 第96-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