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总论 | 第11-23页 |
1.1 问题提出及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2 文献梳理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2.3 现有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3 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4.2 内容安排 | 第19页 |
1.5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5.1 分析思路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21-23页 |
第2章 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分析 | 第23-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城市群 | 第23-24页 |
2.1.2 城市群创新能力 | 第24页 |
2.1.3 城市群创新系统 | 第24-25页 |
2.1.4 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 | 第25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页 |
2.2.2 创新理论 | 第25-26页 |
2.2.3 增长极理论 | 第26-27页 |
2.2.4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第27-28页 |
2.3 城市群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第3章 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 第29-39页 |
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9页 |
3.2 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4页 |
3.3 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 第34-39页 |
3.3.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4-35页 |
3.3.2 熵值法 | 第35-36页 |
3.3.3 K-均值聚类法 | 第36-39页 |
第4章 成渝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评价 | 第39-55页 |
4.1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4.1.1 空间范围 | 第39-40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40页 |
4.2 数据处理及评价指标权重 | 第40-43页 |
4.3 成渝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综合值 | 第43-44页 |
4.3.1 成渝城市群创新实力综合值 | 第43页 |
4.3.2 成渝城市群创新潜力综合值 | 第43-44页 |
4.4 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分项指标评价 | 第44-49页 |
4.4.1 子系统层指标评价分析 | 第44-45页 |
4.4.2 要素层指标评价分析 | 第45-49页 |
4.5 与其他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 第49-53页 |
4.5.1 知识创新能力比较 | 第49-50页 |
4.5.2 知识获取能力比较 | 第50-51页 |
4.5.3 企业创新能力比较 | 第51-52页 |
4.5.4 创新支撑能力比较 | 第52页 |
4.5.5 创新综合产出能力比较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成渝城市群内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 第55-73页 |
5.1 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及数据来源 | 第55-57页 |
5.1.1 成渝城市群空间范围 | 第55-56页 |
5.1.2 数据来源及规格设定 | 第56-57页 |
5.2 数据标准化及指标权重 | 第57-58页 |
5.3 成渝城市群内部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值 | 第58-61页 |
5.3.1 各区(市)创新实力综合值 | 第58-59页 |
5.3.2 各区(市)创新潜力综合值 | 第59-61页 |
5.4 成渝城市群内部区域分项指标评价 | 第61-69页 |
5.4.1 各区(市)知识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 第61-63页 |
5.4.2 各区(市)知识获取能力评价分析 | 第63-64页 |
5.4.3 各区(市)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 第64-66页 |
5.4.4 各区(市)创新支撑能力评价分析 | 第66-68页 |
5.4.5 各区(市)创新综合产出能力评价分析 | 第68-69页 |
5.5 各区(市)创新能力综合值聚类分析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73-7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6.2 政策含义 | 第74-77页 |
6.2.1 鼓励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企业创新活动 | 第74-75页 |
6.2.2 加强对高创新潜力区(市)的创新人才培育 | 第75页 |
6.2.3 加强群内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 | 第75-76页 |
6.2.4 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创新交流 | 第76页 |
6.2.5 全面提升成渝城市群的创新支撑能力 | 第76-77页 |
6.2.6 鼓励发明创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第77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77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表 | 第8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