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文字信息处理论文

UML动态行为图的机械语义形式验证与精化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插图索引第15-16页
表格索引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1.1 问题陈述第17-19页
    1.2 研究现状和相关工作第19-28页
        1.2.1 形式化方法与UML第19-22页
        1.2.2 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精化第22-24页
        1.2.3 定理证明器Coq和机械语义第24-28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28-29页
    1.4 本文组织结构第29-33页
第二章 背景和相关技术第33-53页
    2.1 MDA基本理论第33-37页
        2.1.1 MDA概述第33-34页
        2.1.2 MDA核心技术标准第34-37页
    2.2 UML2.0第37-38页
    2.3 Kermeta第38-44页
        2.3.1 Kermeta简介第38-39页
        2.3.2 Kermeta语言特性第39-44页
    2.4 定理证明器Coq第44-52页
        2.4.1 定理证明器Coq介绍第44-45页
        2.4.2 归纳类型第45-47页
        2.4.3 交互式定理证明第47-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序列图的机械语义形式验证第53-71页
    3.1 引言第53-56页
    3.2 UML序列图特征第56-57页
    3.3 抽象语法第57-59页
    3.4 序列图的指称语义定义第59-61页
        3.4.1 语义域第59-60页
        3.4.2 语义函数第60-61页
    3.5 机械语义形式验证第61-69页
    3.6 相关工作比较第69-70页
    3.7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UML状态图的机械语义形式验证第71-95页
    4.1 引言第71-72页
    4.2 UML状态图特征第72-73页
    4.3 抽象语法第73-76页
    4.4 语义辅助函数第76-80页
        4.4.1 配置第76-77页
        4.4.2 子配置第77页
        4.4.3 所有可能的配置集合第77-78页
        4.4.4 状态历史机制第78-79页
        4.4.5 进入退出动作第79页
        4.4.6 计算下一个状态第79-80页
    4.5 状态图的操作语义定义第80-83页
        4.5.1 处理单个输入事件第81-83页
        4.5.2 处理输入事件序列第83页
    4.6 机械语义形式验证第83-92页
    4.7 相关工作比较第92-93页
    4.8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UML动态行为图的精化研究第95-115页
    5.1 引言第95-96页
    5.2 UML序列图的精化研究第96-104页
        5.2.1 精化关系定义第96-97页
        5.2.2 精化关系属性研究第97-100页
        5.2.3 精化实例第100-103页
        5.2.4 相关工作比较第103-104页
    5.3 UML状态图的精化研究第104-112页
        5.3.1 精化关系定义第104-109页
        5.3.2 精化关系属性研究第109-110页
        5.3.3 精化实例第110-111页
        5.3.4 相关工作比较第111-112页
    5.4 可机械验证的软件设计模型精化框架第112-114页
    5.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六章 元模型层次转换工具的设计与实现第115-133页
    6.1 转换工具概述第115页
    6.2 转换框架第115-117页
    6.3 序列图的转换第117-123页
        6.3.1 元模型与转换规则第117页
        6.3.2 项目结构第117-119页
        6.3.3 核心算法及代码第119-121页
        6.3.4 测试实例第121-123页
    6.4 状态图的转换第123-131页
        6.4.1 元模型与转换规则第123-125页
        6.4.2 项目结构第125-126页
        6.4.3 核心算法及代码第126-130页
        6.4.4 测试实例第130-131页
    6.5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七章 总结与进一步的工作第133-137页
    7.1 总结第133-134页
    7.2 进一步工作第134-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作者简历第151-15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3-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其它成果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充放储一体化电站动态统一时域运行特性模型的建立和仿真研究
下一篇: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