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仪表、航空设备、飞行控制与导航论文--飞行控制系统与导航论文--飞行控制论文

变体飞行器变形与飞行的协调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注释表第17-19页
缩略词第19-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5页
    1.1 引言第21-22页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22-23页
    1.3 变体飞行器的研究现状第23-28页
        1.3.1 国外开展的主要项目第23-27页
        1.3.2 国内开展的主要项目第27-28页
    1.4 变体飞行器变形与飞行的协调控制问题第28-32页
        1.4.1 变体飞行器变形与飞行的协调控制系统架构第28-29页
        1.4.2 变体飞行器变形与飞行的协调控制关键问题第29-30页
        1.4.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0-31页
        1.4.4 变体飞行器气动参数的仿真获取第31-32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第32-35页
第二章 变体飞行器气动参数仿真分析与动力学建模第35-53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变体飞行器的基本属性与结构变形设定第35-38页
        2.2.1 变翼展飞行器的基本属性与结构变形设定第36-37页
        2.2.2 变厚度飞行器的基本属性与结构变形设定第37-38页
    2.3 变体飞行器纵向气动参数与结构变形的建模分析第38-46页
        2.3.1 变翼展飞行器纵向气动参数的仿真获取与函数建模第39-41页
        2.3.2 变翼展飞行器纵向气动参数的特性分析第41-42页
        2.3.3 变厚度飞行器纵向气动参数的仿真获取与函数建模第42-45页
        2.3.4 变厚度飞行器纵向气动参数的特性分析第45-46页
    2.4 变体飞行器纵向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第46-51页
        2.4.1 变翼展飞行器纵向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第47-49页
        2.4.2 变厚度飞行器纵向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第49-51页
        2.4.3 大气环境参数与变体飞行器操纵机构第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变体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增益调度协调控制研究第53-93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变体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纵向LPV建模与分析第53-70页
        3.2.1 非线性系统的LPV模型描述第54页
        3.2.2 变翼展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纵向LPV建模第54-57页
        3.2.3 变翼展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特性分析第57-60页
        3.2.4 变翼展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LPV模型验证第60-62页
        3.2.5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纵向LPV建模第62-65页
        3.2.6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特性分析第65-67页
        3.2.7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LPV模型验证第67-70页
    3.3 基于标称LPV系统的鲁棒增益调度控制设计第70-73页
        3.3.1 问题描述第70-71页
        3.3.2 基于标称LPV系统的鲁棒增益调度控制方案设计第71页
        3.3.3 控制器综合与稳定性分析第71-73页
    3.4 基于滑模干扰观测器的鲁棒增益调度控制设计第73-76页
        3.4.1 问题描述第73-74页
        3.4.2 基于滑模干扰观测器的鲁棒增益调度控制方案设计第74-75页
        3.4.3 控制器综合与稳定性分析第75-76页
    3.5 变体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仿真与分析第76-92页
        3.5.1 标称条件下变翼展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仿真与分析第76-81页
        3.5.2 干扰条件下变翼展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仿真与分析第81-84页
        3.5.3 标称条件下变厚度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仿真与分析第84-88页
        3.5.4 干扰条件下变厚度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仿真与分析第88-92页
    3.6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四章 变体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模糊鲁棒协调控制研究第93-127页
    4.1 引言第93页
    4.2 变体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纵向T-S模糊建模与分析第93-106页
        4.2.1 非线性系统的T-S模糊模型描述第94-95页
        4.2.2 非线性系统的局部线性模型第95-96页
        4.2.3 变翼展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纵向T-S模糊建模第96-99页
        4.2.4 变翼展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T-S模糊模型验证第99-101页
        4.2.5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纵向T-S模糊建模第101-103页
        4.2.6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T-S模糊模型验证第103-106页
    4.3 基于T-S模糊系统的模糊鲁棒H∞控制设计第106-112页
        4.3.1 问题描述第106-107页
        4.3.2 基于T-S模糊系统的模糊鲁棒H∞控制方案设计第107-109页
        4.3.3 控制器综合与稳定性分析第109-112页
    4.4 基于离散T-S模糊系统的离散模糊鲁棒H∞控制设计第112-117页
        4.4.1 连续T-S模糊系统的离散化第113-114页
        4.4.2 问题描述第114页
        4.4.3 基于离散T-S模糊系统的离散模糊鲁棒H∞控制方案设计第114页
        4.4.4 控制器综合与稳定性分析第114-117页
    4.5 变体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仿真与分析第117-125页
        4.5.1 变翼展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仿真与分析第117-121页
        4.5.2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仿真与分析第121-125页
    4.6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五章 变体飞行器变形辅助机动的滑模协调控制研究第127-153页
    5.1 引言第127-128页
    5.2 变体飞行器变形辅助机动的纵向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第128-133页
        5.2.1 变翼展飞行器变形辅助机动的纵向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第128-131页
        5.2.2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辅助机动的纵向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第131-133页
    5.3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变体飞行器解耦控制设计第133-137页
        5.3.1 非线性系统反馈线性化的基本理论第133页
        5.3.2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变翼展飞行器解耦控制设计第133-135页
        5.3.3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变厚度飞行器解耦控制设计第135-137页
    5.4 基于解耦系统的非奇异动态终端滑模控制设计第137-141页
        5.4.1 问题描述第137-138页
        5.4.2 基于解耦系统的非奇异动态终端滑模控制方案设计第138-139页
        5.4.3 控制器综合与稳定性分析第139-141页
    5.5 变体飞行器变形辅助机动的仿真与分析第141-151页
        5.5.1 变翼展飞行器变形辅助机动的仿真与分析第141-146页
        5.5.2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辅助机动的仿真与分析第146-151页
    5.6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第六章 变体飞行器变形飞行原理演示系统的研制第153-175页
    6.1 引言第153页
    6.2 变体飞行器变形飞行原理演示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第153-154页
    6.3 变形机翼智能仿真平台的研制第154-159页
        6.3.1 变形机翼智能CAN节点主控板设计第155-157页
        6.3.2 变形机翼智能CAN节点直线伺服支杆设计第157页
        6.3.3 变形机翼智能仿真平台柜体设计第157-158页
        6.3.4 变形机翼智能CAN节点嵌入式程序设计第158-159页
    6.4 机翼变形控制计算机的软件设计第159-161页
        6.4.1 CAN通信模块设计第159-160页
        6.4.2 UDP通信模块设计第160页
        6.4.3 机翼变形控制软件设计第160-161页
    6.5 变体飞行器飞行控制计算机的软件设计第161-163页
        6.5.1 UDP通信模块设计第161-162页
        6.5.2 变体飞行器 3D建模与虚拟现实仿真第162页
        6.5.3 变体飞行器飞行控制软件设计第162-163页
    6.6 变体飞行器变形飞行原理演示系统的演示实验第163-174页
        6.6.1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稳定飞行的演示实验第164-167页
        6.6.2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协同飞行的演示实验第167-170页
        6.6.3 变厚度飞行器变形辅助机动的演示实验第170-174页
    6.7 本章小结第174-17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75-178页
    7.1 本文工作总结与创新点第175-177页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与展望第177-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91页
致谢第191-19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2-194页
附录一第194-204页
附录二第204-216页
附录三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LCN与PAT1相互作用调控mTORC1信号通路的机理研究
下一篇:奶山羊BLG基因调控序列指导的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