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绪论第24-42页
    1.1 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第24-31页
        1.1.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现实需求第24-26页
        1.1.2 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政策要求第26-27页
        1.1.3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时代需求第27-28页
        1.1.4 中原经济区城乡发展的现实需求第28-30页
        1.1.5 学术研究之知识脉络第30-31页
    1.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第31-33页
        1.2.1 研究区域第31-32页
        1.2.2 数据来源第32-33页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33-35页
        1.3.1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3.2 研究意义第34-35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5-42页
        1.4.1 研究方法论第35-36页
        1.4.2 关键性技术第36-39页
        1.4.3 技术路线第39-42页
2 文献述评第42-68页
    2.1 相关概念研究述评第42-45页
        2.1.1 城乡协调发展第42-43页
        2.1.2 城乡一体化第43页
        2.1.3 城乡统筹发展第43-44页
        2.1.4 城乡融合发展第44-45页
        2.1.5 相关概念辨析第45页
    2.2 国外理论与模型研究述评第45-50页
        2.2.1 相关理论研究的述评第45-49页
        2.2.2 理论模型研究述评第49-50页
    2.3 国内理论与模型研究述评第50-55页
        2.3.1 相关理论述评第50-53页
        2.3.2 理论模型研究述评第53-55页
    2.4 国外相关实证研究述评第55-58页
        2.4.1 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研究第55-56页
        2.4.2 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第56页
        2.4.3 相关发展途经研究第56-57页
        2.4.4 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研究第57-58页
    2.5 国内实证研究述评第58-62页
        2.5.1 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第58-59页
        2.5.2 城乡统筹发展阶段研究第59-60页
        2.5.3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及比较研究第60页
        2.5.4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研究第60-62页
    2.6 研究尺度与方法分析第62-65页
        2.6.1 研究尺度述评第62页
        2.6.2 定量分析方法述评第62-65页
    2.7 本章小结第65-68页
3 理论支撑与框架设计第68-85页
    3.1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第68-74页
        3.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第68页
        3.1.2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第68-72页
        3.1.3 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趋于统筹第72-74页
    3.2 理论基础第74-78页
        3.2.1 城市-区域系统论第74-75页
        3.2.2 城乡均衡发展理论第75-76页
        3.2.3 城乡共生增长理论第76-77页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77页
        3.2.5 理论要点第77-78页
    3.3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方法第78-83页
        3.3.1 研究与方法第78-81页
        3.3.2 评价指标设计第81-83页
    3.4 本文的框架设计第83-85页
4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统筹发展时序演化第85-112页
    4.1 基于单指标的时序演化分析第85-96页
        4.1.1 指标与算法第85-86页
        4.1.2 结果分析第86-96页
    4.2 基于综合指标的时序演化分析第96-101页
        4.2.1 指标与算法第96-97页
        4.2.2 结果分析第97-101页
    4.3 城乡统筹发展时序演化的影响因素第101-110页
        4.3.1 单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1-102页
        4.3.2 基于综合指标子系统的分析第102页
        4.3.3 基于综合指标变化的分析第102-110页
    4.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5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统筹发展空间特征第112-156页
    5.1 分区级城乡统筹发展空间特征第112-114页
        5.1.1 指标与算法第112-113页
        5.1.2 空间特征第113-114页
    5.2 市域级城乡统筹发展空间特征第114-127页
        5.2.1 基于单指标空间特征第114-118页
        5.2.2 基于综合指标的空间特征第118-126页
        5.2.3 空间分异特征总结第126-127页
    5.3 县级城乡统筹发展空间特征第127-141页
        5.3.1 基于单指标空间特征第127-130页
        5.3.2 基于综合指标的空间特征第130-140页
        5.3.3 空间分异特征总结第140-141页
    5.4 城乡统筹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第141-153页
        5.4.1 分区尺度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第141-142页
        5.4.2 市域尺度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第142-149页
        5.4.3 县域尺度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第149-153页
    5.5 本章小结第153-156页
        5.5.1 不同尺度单指标的对比分析第153-154页
        5.5.2 不同尺度综合指标的对比分析第154-156页
6 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典型案例分析第156-222页
    6.1 典型案例区的选择与基本情况第156-166页
        6.1.1 典型案例区的选择第156-158页
        6.1.2 案例区的基本情况第158-166页
    6.2 典型高城乡统筹发展区——巩义市第166-180页
        6.2.1 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状况第166-168页
        6.2.2 城乡统筹发展的单指标分析第168-175页
        6.2.3 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分析第175-179页
        6.2.4 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总结第179-180页
    6.3 典型较高城乡统筹发展区——莘县第180-191页
        6.3.1 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状况第180-181页
        6.3.2 城乡统筹发展的单指标分析第181-187页
        6.3.3 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分析第187-190页
        6.3.4 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总结第190-191页
    6.4 典型中等城乡统筹发展区——修武县第191-204页
        6.4.1 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情况第191-192页
        6.4.2 城乡统筹发展的单指标分析第192-200页
        6.4.3 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分析第200-203页
        6.4.4 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总结第203-204页
    6.5 典型低城乡统筹发展区——通许县第204-214页
        6.5.1 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状态第204-206页
        6.5.2 城乡统筹发展的单指标分析第206-210页
        6.5.3 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分析第210-213页
        6.5.4 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总结第213-214页
    6.6 城乡统筹发展案例区的经验与启示第214-219页
    6.7 本章小结第219-222页
7 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实现途径第222-244页
    7.1 不同尺度城乡统筹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第222-224页
        7.1.1 不同尺度影响因素的嵌套结构第222-223页
        7.1.2 横向与纵向影响因素分析第223-224页
    7.2 不同尺度城乡统筹的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第224-231页
        7.2.1 经济区尺度的方向与路径第224-225页
        7.2.2 市域尺度的方向与路径第225-229页
        7.2.3 县级尺度的模式选择第229-231页
    7.3 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第231-240页
        7.3.1 构建现代城乡体系第231页
        7.3.2 搭建城镇化本土承载平台第231-235页
        7.3.3 构建城乡资源共享平台和社会保障体系第235-240页
    7.4 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与示范效应第240-24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44-254页
    8.1 主要结论第244-250页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250页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250-254页
参考文献第254-268页
附录第268-27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第276-280页
致谢第280-281页

论文共2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方学者视域中的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下一篇:城市旅游系统碳排放核算与优化研究--以开封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