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思想史论文--世界论文--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论文--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论文

西方学者视域中的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3-18页
第1章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第18-31页
    1.1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形成第18-22页
        1.1.1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前史第18-20页
        1.1.2 马克思阶级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第20-21页
        1.1.3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21-22页
    1.2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2-31页
        1.2.1 关于阶级的形成第22-24页
        1.2.2 关于阶级的划分第24-25页
        1.2.3 关于阶级结构第25-27页
        1.2.4 关于阶级斗争第27-28页
        1.2.5 关于阶级解放第28-31页
第2章 西方学者视域中的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嬗变过程第31-41页
    2.1 早期西方学者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研究(20 世纪初——二战前)第31-34页
    2.2 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阶级理论发生转向: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同化”(二战后——20 世纪80年代前)第34-37页
    2.3 西方学者视域中的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新变化:“去阶级化”(20 世纪80年代以来)第37-41页
第3章 西方学者视域中的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第41-75页
    3.1 关于阶级的概念第41-50页
        3.1.1 普兰查斯对马克思阶级概念的评价第41-44页
        3.1.2 库诺对马克思阶级概念的评价第44-45页
        3.1.3 霍布斯鲍姆关于马克思阶级概念层次的划分第45-47页
        3.1.4 帕库斯基认为发达社会中阶级已经瓦解第47-48页
        3.1.5 汤普森根据阶级意识对阶级的定义第48-50页
    3.2 阶级划分标准及结构第50-56页
        3.2.1 韦伯依据市场对阶级的划分第50-51页
        3.2.2 罗默依据剥削对阶级的划分第51-52页
        3.2.3 赖特依据资本和剥削关系对阶级的划分第52-54页
        3.2.4 埃尔斯特根据行为标准对阶级的划分第54-55页
        3.2.5 吉拉斯新阶级理论的划分依据第55-56页
    3.3 关于阶级形成第56-62页
        3.3.1 韦伯从市场解释阶级的形成第56-58页
        3.3.2 吉登斯用社会流动解释阶级的形成第58-59页
        3.3.3 帕金主张用社会封闭模型解释阶级的形成第59-60页
        3.3.4 汤普森从生产关系、阶级经验、阶级意识解释阶级的形成第60-62页
        3.3.5 西方学者阶级形成理论的反思第62页
    3.4 关于阶级意识第62-69页
        3.4.1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阐发第63页
        3.4.2 埃尔斯特从克服“搭便车”角度对阶级意识的界定第63-65页
        3.4.3 赖特对阶级意识的界定和测量方法第65-66页
        3.4.4 汤普森对英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产生条件的总结第66-67页
        3.4.5 霍布斯鲍姆关于阶级意识形成条件的论述第67-68页
        3.4.6 对西方学者阶级意识理论的反思第68-69页
    3.5 关于阶级斗争第69-75页
        3.5.1 韦伯关于阶级斗争产生及本质的分析第69-71页
        3.5.2 奥尔森关于阶级斗争是非理性行为的论断第71-72页
        3.5.3 埃尔斯特关于阶级斗争可能性问题的分析第72-73页
        3.5.4 西方学者阶级斗争理论的实质第73-75页
第4章 西方学者视域中阶级与国家、剥削的关系第75-84页
    4.1 关于国家是统治阶级工具的论断第75-77页
        4.1.1 安德森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研究国家问题第75-76页
        4.1.2 意拉尔夫·米利班德承认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76-77页
    4.2 关于国家具有独立作用的分析第77-79页
        4.2.1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第77-78页
        4.2.2 普兰查斯把国家归结为一种阶级关系第78-79页
    4.3 关于国家与统治阶级相分离的分析第79-81页
        4.3.1 奥菲对现代福利国家矛盾的分析第79-80页
        4.3.2 詹姆斯·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第80-81页
    4.4 关于阶级与剥削关系的探讨第81-84页
        4.4.1 罗默的剥削理论第81-82页
        4.4.2 赖特的剥削理论第82-83页
        4.4.3 达伦多夫的剥削理论第83-84页
第5章 西方学者视域中的马克思阶级理论的适用性第84-100页
    5.1 阶级主体变化论第84-89页
        5.1.1 工人阶级不再是社会阶级的主体第84-86页
        5.1.2 新工人阶级论第86-87页
        5.1.3 无产阶级消亡论第87-89页
    5.2 阶级结构多极化论第89-94页
        5.2.1 韦伯的阶级理论模式第89-90页
        5.2.2 普兰查斯的中间阶层理论第90页
        5.2.3 丹尼尔·贝尔的阶级结构变化理论第90-91页
        5.2.4 皮埃尔·布迪厄的阶级理论第91-92页
        5.2.5 约翰·戈德索普的多元分层理论第92-93页
        5.2.6 达伦多夫的中间阶级理论第93-94页
    5.3 阶级斗争让位论第94-96页
        5.3.1 阶级斗争过时论第94页
        5.3.2 阶级对抗缓和论第94-96页
    5.4 阶级理论的弱化第96-100页
        5.4.1 阶级理论作用的弱化第96-97页
        5.4.2 阶级分析"终结"论第97-100页
第6章 对西方学者马克思阶级理论研究的总体评价第100-112页
    6.1 追寻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方向第100-103页
        6.1.1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100-101页
        6.1.2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现代化尝试第101-102页
        6.1.3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学者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继承和捍卫第102-103页
    6.2 彰显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批判性特征第103-107页
        6.2.1 西方学者解构和修正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凸显其批判性特征第104-105页
        6.2.2 西方学者直击现实继承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批判精神第105-107页
    6.3 呈现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多样化发展第107-112页
        6.3.1 阶级理论的内容的丰富多彩第107-109页
        6.3.2 阶级理论流派的多种多样第109-111页
        6.3.3 正确认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解读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9页
后记第119-120页
发表论文及奖励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社会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