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第一节 概说:规范、语言规范与语音规范 | 第9-16页 |
一、规范概说 | 第9-14页 |
二、语言规范概说 | 第14-15页 |
三、语音规范概说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的存在依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一、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的存在依据 | 第16-19页 |
二、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研究对象 | 第19页 |
三、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意义和方法 | 第21-2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南北朝社会文化与汉语语音规范 | 第24-39页 |
第一节 北朝社会文化与汉语语音规范 | 第24-32页 |
一、北朝社会文化对汉语语音规范的影响 | 第24-31页 |
二、汉语语音规范对北朝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南朝社会文化与汉语语音规范 | 第32-39页 |
一、南朝社会文化对汉语语音规范的影响 | 第32-37页 |
二、汉语语音规范对南朝社会文化的影响及意义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个案研究 | 第39-81页 |
第一节 颜之推语音规范意识与实践 | 第39-56页 |
一、颜之推生平及其家族 | 第39-41页 |
二、颜之推语音规范思想 | 第41-44页 |
三、颜之推语音规范实践 | 第44-55页 |
四、颜之推语音规范实践的意义 | 第55-56页 |
第二节 顾野王《玉篇》语音规范性质 | 第56-68页 |
一、顾野王其人其书及其语音规范意识 | 第56-58页 |
二、《玉篇》音系的“普适性” | 第58-65页 |
三、《玉篇》音系的基础方言音 | 第65-68页 |
第三节 陆德明《经典释文》语音规范性质 | 第68-81页 |
一、《经典释文》内容及版本 | 第68页 |
二、陆德明生平及其语音规范意识 | 第68-71页 |
三、《经典释文》音系的“普适性” | 第71-81页 |
第四章 从语音规范视角看南北朝汉民族共同语 | 第81-99页 |
第一节 从语音规范角度看南朝汉民族共同语 | 第82-89页 |
一、以金陵音为基础方言的南朝通语语音具有较高程度上的“普适性” | 第82-84页 |
二、南朝通语以金陵音为标准音,杂合了越、楚、吴等方音 | 第84-87页 |
三、南朝通语与旧时洛阳音的差异 | 第87-89页 |
第二节 从语音规范角度看北朝汉民族共同语 | 第89-93页 |
一、北朝通语以洛阳为基础方言点,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 第90-91页 |
二、北朝通语以洛阳音为标准音,杂合了北方少数民族语音 | 第91-92页 |
三、北朝通语与旧时洛阳音的差异 | 第92-93页 |
第三节 南北朝读书音规范标准的形成及其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影响 | 第93-99页 |
一、反映南北朝读书音规范标准的韵书《切韵》的产生 | 第93-96页 |
二、《切韵》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及其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影响 | 第96-99页 |
第五章 关于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的几点认识 | 第99-104页 |
一、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的成就 | 第99-101页 |
二、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的不足和教训 | 第101-104页 |
附录 | 第104-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