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水土流失机理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2-32页 |
2.1 研究区土壤侵蚀环境分析 | 第22-24页 |
2.1.1 地质地貌概况 | 第22页 |
2.1.2 气候与植被概况 | 第22页 |
2.1.3 河流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2.1.4 土壤和土地利用特征 | 第23页 |
2.1.5 水土流失现状 | 第23-24页 |
2.2 数据获取 | 第24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4-32页 |
2.3.1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2.3.2 野外径流小区布设 | 第25-29页 |
2.3.3 野外观测 | 第29-30页 |
2.3.4 室内处理 | 第30页 |
2.3.5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值计算 | 第30-31页 |
2.3.6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1-32页 |
3 坡面产流特征分析 | 第32-47页 |
3.1 坡面产流与降雨侵蚀因子 | 第32-34页 |
3.1.1 坡面产流与降雨量分析 | 第33页 |
3.1.2 坡面产流与时段雨强的关系 | 第33-34页 |
3.2 坡面产流与地形因子 | 第34-40页 |
3.2.1 坡面产流与坡度的关系 | 第34-37页 |
3.2.2 坡面产流与坡长的关系 | 第37-40页 |
3.3 坡面产流与植被覆盖及管理因子的关系 | 第40-45页 |
3.3.1 坡面产流与不同植被覆盖之间的关系 | 第40-43页 |
3.3.2 坡面产流与不同植被覆盖之间的关系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坡面产沙特征分析 | 第47-63页 |
4.1 坡面产沙与降雨因子分析 | 第47-49页 |
4.1.1 坡面产沙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47页 |
4.1.2 坡面产沙与时段雨强的关系 | 第47-49页 |
4.2 坡面产沙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 第49-55页 |
4.2.1 坡面产沙与坡度因子的关系分析 | 第49-52页 |
4.2.2 坡面产沙与坡长因子分析 | 第52-55页 |
4.3 坡面产沙与植被覆盖及管理因子的关系 | 第55-61页 |
4.3.1 遵义浒洋水坡面产沙与不同植被覆盖之间的关系 | 第55-58页 |
4.3.2 黔南龙里坡面产沙与不同植被覆盖之间的关系 | 第58-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贵州地区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值估算 | 第63-71页 |
5.1 降雨侵蚀力因子 | 第63-64页 |
5.2 土壤可蚀性因子 | 第64-66页 |
5.3 地形因子 | 第66-67页 |
5.3.1 坡度因子 | 第66页 |
5.3.2 坡长因子 | 第66-67页 |
5.4 植被覆盖和管理因子 | 第67-68页 |
5.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72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