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增强混凝土论文--纤维增强混凝土论文

全轻纤维混凝土的SHPB试验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1-27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8页
        1.2.1 混凝土的冲击压缩性能第13-14页
        1.2.2 混凝土的强度第14-15页
        1.2.3 混凝土的韧性第15页
        1.2.4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第15-16页
        1.2.5 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第16-17页
        1.2.6 混凝土的动态本构关系第17-18页
    1.3 混杂纤维增强增韧机理第18-21页
        1.3.1 混杂纤维增强机理第18-20页
        1.3.2 混杂纤维增韧机理第20页
        1.3.3 纤维混杂效应分析第20-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21-2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创新点第22页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第22-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页
        1.5.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1.5.3 关键技术第24页
        1.5.4 可行性分析第24页
    1.6 本章小结第24-27页
2 全轻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第27-47页
    2.1 试验材料第27-29页
    2.2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第29页
    2.3 制作工艺第29-30页
    2.4 纤维混凝土均匀性第30-31页
    2.5 静态试验分析第31-37页
        2.5.1 坍落度及扩展度试验第31-32页
        2.5.2 立方体抗压强度第32-35页
        2.5.3 表观密度第35-36页
        2.5.4 比强度第36-37页
    2.6 轴心受压本构关系第37-43页
        2.6.1 试验方法第37页
        2.6.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7-40页
        2.6.3 轴心抗压强度第40页
        2.6.4 弹性模量第40-41页
        2.6.5 泊松比第41-42页
        2.6.6 轴心受压本构方程建立第42-43页
    2.7 纤维增强效应第43-44页
    2.8 增韧与耗能的协同效应第44-45页
    2.9 本章小结第45-47页
3 SHPB试验原理与方法第47-55页
    3.1 弹性杆一维波的传播第47-48页
    3.2 SHPB试验基本原理第48-51页
    3.3 SHPB试验装置问题分析第51-54页
        3.3.1 SHPB实验装置的选取第51页
        3.3.2 试块的尺寸确定第51-52页
        3.3.3 大尺寸杆弥散效应第52页
        3.3.4 试样的应力均匀第52-53页
        3.3.5 端面摩擦效应及试样惯性效应第53-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4 SHPB试验研究第55-71页
    4.1 SHPB试验装置第55-57页
        4.1.1 试验设备第55-56页
        4.1.2 数据测量第56页
        4.1.3 试验试样第56页
        4.1.4 冲击试验方案第56-57页
        4.1.5 试验步骤第57页
    4.2 SHPB试验结果分析第57-64页
        4.2.1 尺寸效应第58页
        4.2.2 动态试验结果第58-64页
    4.3 ALWFRC应变率效应第64-66页
        4.3.1 强度的应变率效应第64-65页
        4.3.2 变形的应变率效应第65-66页
        4.3.3 总能量的应变率效应第66页
    4.4 ALWFRC纤维指标的研究第66-69页
        4.4.1 纤维指标与峰值应力的关系第67页
        4.4.2 纤维指标与峰值应变的关系第67-68页
        4.4.3 增韧耗能与纤维指标关系第68-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5 全轻纤维混凝土的 SHPB 冲击动态本构关系第71-79页
    5.1 混凝土的动态本构理论第71-75页
        5.1.1 ZWT动态本构理论第71-73页
        5.1.2 含损伤材料动态本构理论第73-74页
        5.1.3 JHC本构模型理论第74页
        5.1.4 泡沫混凝土本构模型第74-75页
    5.2 动态本构模型建立第75-77页
        5.2.1 动态本构模型建立第75-77页
        5.2.2 ALWFRC的改进HJC模型第77页
    5.3 本章小结第77-7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2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9页
附录第89-99页
作者简历第99-10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字典的低剂量CT图像处理
下一篇:嵌入牵引机制的平行机类型模具热处理车间动态批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