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CONTENTS | 第11-14页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二自由度法测量表面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原理 | 第24-34页 |
2.1 表面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的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2.2 建立表面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的振动物理模型 | 第25-27页 |
2.3 建立表面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的数学模型 | 第27-31页 |
2.3.1 忽略阻尼时 | 第27-30页 |
2.3.2 考虑系统阻尼时 | 第30-31页 |
2.4 各参数识别方法 | 第31-33页 |
2.4.1 单自由度系统的参数识别 | 第31-32页 |
2.4.2 二自由度系统的响应参数识别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获取二自由度系统响应信号的实验设计 | 第34-40页 |
3.1 实验装置 | 第34-36页 |
3.1.1 实验平台搭建 | 第34-35页 |
3.1.2 信号采集设备 | 第35-36页 |
3.2 参数及测点选择 | 第36页 |
3.2.1 振动测量参数选择 | 第36页 |
3.2.2 测点选择 | 第36页 |
3.3 振动信号分析的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3.4 实验条件对振动信号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1 激励位置对特征频率识别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激励大小对实验精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4.3 各固定点对实验精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获取二自由度系统响应参数的实验数据处理 | 第40-55页 |
4.1 响应信号的小波阀值降噪 | 第40-49页 |
4.1.1 小波阀值降噪的基本步骤 | 第41-42页 |
4.1.2 小波阀值的选择 | 第42-43页 |
4.1.3 小波阀值降噪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4.1.4 不同母小波函数对小波阀值降噪的影响 | 第44-46页 |
4.1.5 不同阀值策略对降噪信号的评价 | 第46-47页 |
4.1.6 实验二自由度系统时域数据的小波降噪分析 | 第47-49页 |
4.2 响应信号的低通滤波处理 | 第49-50页 |
4.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 | 第50-52页 |
4.3.1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 | 第50页 |
4.3.2 麦夸特算法 | 第50-52页 |
4.3.3 曲线拟合求取响应参数 | 第52页 |
4.4 拟合结果评价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相同工况接触载荷对接触刚度和阻尼的影响研究 | 第55-70页 |
5.1 接触刚度检测的比较试验 | 第55-61页 |
5.2 接触刚度与特征频率与衰减系数的关系 | 第61-63页 |
5.3 接触阻尼与特征频率和衰减系数的关系 | 第63-64页 |
5.4 接触载荷对特征频率的影响分析 | 第64-66页 |
5.5 接触载荷对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5.6 接触载荷对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的影响 | 第68-6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1 二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