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吸附剂论文--活性炭论文

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吸附行为的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29页
    1.1 活性炭的性质及应用第11-14页
        1.1.1 活性炭的定义及其应用第11-12页
        1.1.2 活性炭的孔径结构第12-13页
        1.1.3 活性炭的化学性质第13-14页
    1.2 活性炭吸附理论的研究进展第14-19页
        1.2.1 吸附理论基础第14-17页
        1.2.2 吸附理论的数学模型第17-19页
    1.3 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9-26页
        1.3.1 活性炭物理结构的探索第20-21页
        1.3.2 炭狭缝孔模型第21页
        1.3.3 炭圆盘模型第21-22页
        1.3.4 焦炭模型第22-23页
        1.3.5 虚拟多孔炭模型第23-24页
        1.3.6 基于HRTEM图像的炭结构模型第24-26页
    1.4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第26-29页
        1.4.1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4.2 研究目标第27页
        1.4.3 技术路线第27-29页
2 活性炭物理化学结构的探索第29-45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9-36页
        2.2.1 实验材料第29页
        2.2.2 活性炭晶体结构的表征第29-35页
        2.2.3 活性炭物化结构的表征第35-36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2.3.1 煤质活性炭和褐煤的晶体结构第36-41页
        2.3.2 煤质活性炭的孔径分布特征第41-43页
        2.3.3 活性炭的结构组成第43-44页
    2.4 小结第44-45页
3 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第45-63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3.2.1 实验材料第46页
        3.2.2 实验方法第46-47页
    3.3 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第47-54页
        3.3.1 煤质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体积组成第48-49页
        3.3.2 石墨微晶层的构建第49-52页
        3.3.3 孔径分布的构建第52-53页
        3.3.4 石墨微晶层群的构建第53-54页
    3.4 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第54-58页
    3.5 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表征第58-61页
        3.5.1 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表征方法第58页
        3.5.2 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表征结果第58-61页
    3.6 小结第61-63页
4 活性炭的物化性质对水蒸气和苯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3-79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8页
        4.3.1 活性炭在改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第65-67页
        4.3.2 水蒸气的等温吸附模拟第67-74页
        4.3.3 苯的等温吸附模拟第74-78页
    4.4 小结第78-79页
5 活性炭对低浓度苯的吸附模拟研究第79-93页
    5.1 引言第79-80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0-81页
        5.2.1 苯的吸附实验第80页
        5.2.2 苯的吸附模拟第80-8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1-92页
        5.3.1 苯的吸附动力学平衡第81页
        5.3.2 苯的吸附模拟第81-86页
        5.3.3 苯吸附过程的探索第86-92页
    5.4 小结第92-93页
6 苯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吸附模拟研究第93-107页
    6.1 引言第93-94页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4-95页
        6.2.1 实验材料第94页
        6.2.2 实验方法第94-95页
        6.2.3 不同湿度条件下苯的吸附模拟第9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5-106页
        6.3.1 不同湿度条件下苯的吸附动力学平衡第95-96页
        6.3.2 不同湿度条件下苯的吸附模拟结果第96-106页
    6.4 小结第106-10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7-111页
    7.1 主要结论第107-109页
    7.2 创新点第109页
    7.3 后续工作展望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31页
附录1 英文缩写对照表第131-132页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碳减排调度的电力市场锦标博弈与纵向合作模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察觉对比度法的隧道照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