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精益生产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的目标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精益生产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 第23-37页 |
2.1 精益生产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 精益生产的特征 | 第24-25页 |
2.3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25-31页 |
2.3.1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25-28页 |
2.3.2 我国农机行业自身的特点 | 第28-30页 |
2.3.3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 第30-31页 |
2.4 精益生产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 第31-36页 |
2.4.1 机械制造业发展精益生产的必然性 | 第31-33页 |
2.4.2 精益生产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2.4.3 精益生产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特点 | 第34-35页 |
2.4.4 精益生产在农机行业应用的现状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华源莱动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7-48页 |
3.1 华源莱动概况及非订单生产特点分析 | 第37-38页 |
3.2 华源莱动的生产计划管理现状 | 第38-39页 |
3.3 华源莱动的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现状 | 第39页 |
3.4 华源莱动的质量监控现状 | 第39-40页 |
3.5 华源莱动的生产流程分析 | 第40-42页 |
3.5.1 公司现有生产流程特点 | 第40-41页 |
3.5.2 现有生产流程面临的问题 | 第41-42页 |
3.6 华源莱动生产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3.7 华源莱动供应产品结构分析 | 第43-46页 |
3.8 华源莱动仓储现状 | 第46-4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华源莱动精益生产改善方案 | 第48-67页 |
4.1 基于JIT的精益生产的改善 | 第48-50页 |
4.1.1 基于准时化生产(JIT)的物流体系的构建 | 第48-49页 |
4.1.2 基于看板的JIT物流的实施 | 第49-50页 |
4.2 基于TPM的全员设备精益管理 | 第50-52页 |
4.2.1 设备点检过程的优化 | 第51页 |
4.2.2 修护保养的精益化 | 第51页 |
4.2.3 设备现场精益管理 | 第51-52页 |
4.2.4 设备管理信息化 | 第52页 |
4.3 基于精益管理的工厂生产布局 | 第52-57页 |
4.3.1 工厂布局优化 | 第52-54页 |
4.3.2 大中拖装配线的布局优化 | 第54-57页 |
4.4 基于精益生产的安全与现场管理 | 第57-58页 |
4.5 基于信息技术的精益生产与供应链管理 | 第58-61页 |
4.6 基于精益生产的过程质量控制 | 第61-63页 |
4.7 基于精益生产的班组管理 | 第63-6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精益生产改善方案的实施效果评估 | 第67-72页 |
5.1 供应商体系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 第67-68页 |
5.2 信息化生产监控平台顺利应用 | 第68-69页 |
5.3 员工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 第69-70页 |
5.4 现场及安全管理有了明显改观 | 第70页 |
5.5 减员增效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 第70-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