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大数据时代 | 第9页 |
1.1.2 数据可视化的诞生与现状 | 第9-11页 |
1.1.3 用户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数据可视化研究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面向用户的高维信息数据 | 第15-21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数据的基本含义与特性 | 第15-16页 |
2.2.1 高维信息的释义和特性 | 第16页 |
2.2.2 大尺度数据的定义及特性 | 第16页 |
2.3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定义及特性 | 第16-18页 |
2.3.1 常规结构化数据的定义及特性 | 第17页 |
2.3.2 非结构化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 第17-18页 |
2.4 时空数据的定义及特性 | 第18-20页 |
2.4.1 时序数据特征及应用 | 第19页 |
2.4.2 空间数据特征及应用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用户认知习惯与思维模式研究 | 第21-27页 |
3.1 功能框架设计 | 第21页 |
3.2 视觉输入的心理认知过程及特性 | 第21-25页 |
3.2.1 人的基本认知心理过程及阶段划分 | 第21-23页 |
3.2.2 认知图式的定义及应用 | 第23-24页 |
3.2.3 短期时序性记忆特性及负荷 | 第24-25页 |
3.3 元认知的定义及价值 | 第25-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数据结构的单位选择与架构方法 | 第27-34页 |
4.1 引言 | 第27页 |
4.2 元数据 | 第27-28页 |
4.3 图元关系 | 第28-31页 |
4.3.1 图元拓扑关系的定义与特征 | 第28-29页 |
4.3.2 线结构、树结构和网结构 | 第29-31页 |
4.4 数据可视化结构模型及构建方法 | 第31-3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任务层级分离式数据可视化结构模型设计 | 第34-45页 |
5.1 引言 | 第34页 |
5.2 任务层级分离式可视化结构模型的两大优势 | 第34-36页 |
5.2.1 “信息分层处理”的作用与价值 | 第34-35页 |
5.2.2 “视觉顿点”的作用与价值 | 第35-36页 |
5.3 基于特定数据集的任务层级分离式数据可视化结构模型构建 | 第36-44页 |
5.3.1 “世界银行”数据库 | 第36页 |
5.3.2 “气候——人类活动”数据可视化结构模型架构实践 | 第36-4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高维信息界面数据可视化结构模型可用性评估 | 第45-65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6.2 实验目的 | 第45-47页 |
6.2.1 验证“信息分层处理”的有效性 | 第45-46页 |
6.2.2 评估“视觉顿点”的有效性 | 第46-47页 |
6.3 实验设计 | 第47-50页 |
6.3.1 实验被试对象 | 第47页 |
6.3.2 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6.3.3 实验操作流程 | 第48-50页 |
6.3.4 实验数据评估指标 | 第50页 |
6.4 实验1:“分层处理绩效评估”实验 | 第50-58页 |
6.4.1 实验素材 | 第50-52页 |
6.4.2 实验变量 | 第52-53页 |
6.4.3 实验任务 | 第53页 |
6.4.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3-58页 |
6.5 实验2:“清除时间有效性评估”实验 | 第58-64页 |
6.5.1 实验素材 | 第59-60页 |
6.5.2 实验变量 | 第60页 |
6.5.3 实验任务 | 第60-61页 |
6.5.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1-64页 |
6.6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第6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