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1-20页 |
2.1 主要激励理论概述 | 第11-14页 |
2.1.1 以需求为基础的激励理论 | 第11-12页 |
2.1.2 双因子理论 | 第12-13页 |
2.1.3 目标设定理论 | 第13页 |
2.1.4 公平理论 | 第13-14页 |
2.1.5 综合激励理论 | 第14页 |
2.2 国内外学者对新生代技术工人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2.2.1 新生代技术工人的界定 | 第14-15页 |
2.2.2 新生代技术工人的个性特征分析 | 第15页 |
2.2.3 国内外关于新生代的研究 | 第15-18页 |
2.3 激励理论在新生代技术工人管理上的应用 | 第18-20页 |
2.3.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页 |
2.3.2 双因子理论 | 第18页 |
2.3.3 公平理论 | 第18-19页 |
2.3.4 综合型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ATC公司新生代技术工人激励现状分析 | 第20-40页 |
3.1 ATC概况 | 第20-21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0页 |
3.1.2 公司人力资源状况简述 | 第20-21页 |
3.2 ATC新生代技术工人人力资源现状 | 第21-24页 |
3.2.1 生产岗位工人年龄结构分析 | 第21-22页 |
3.2.2 新生代技术工人近三年同期学历对比分析 | 第22-23页 |
3.2.3 新生代技术工人工龄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3.3 ATC公司新生代技术工人近三年离职情况分析 | 第24-26页 |
3.4 ATC公司新生代技术工人激励策略现状 | 第26-35页 |
3.4.1 薪酬激励方案 | 第27-30页 |
3.4.2 绩效考核激励方案 | 第30-31页 |
3.4.3 非薪酬激励方案 | 第31-32页 |
3.4.4 ATC公司新生代技术工人激励满意度分析 | 第32-35页 |
3.5 ATC新生代技术工人激励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5-38页 |
3.5.1 薪酬水平较低且结构单一 | 第35页 |
3.5.2 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 第35-36页 |
3.5.3 奖惩不分赏罚不明 | 第36-37页 |
3.5.4 精神层面激励的缺失 | 第37-38页 |
3.6 问题背后的原由 | 第38-40页 |
第4章 ATC新生代技术工人激励策略优化 | 第40-53页 |
4.1 ATC公司新生代技术工人激励策略的基本原则 | 第40页 |
4.2 基于带宽双轨制的激励策略框架 | 第40-42页 |
4.2.1 方案优化的前期举措 | 第40-41页 |
4.2.2 优化后的激励策略总体框架 | 第41-42页 |
4.3 直接薪酬激励策略设计 | 第42-45页 |
4.4 绩效考核机制完善 | 第45-47页 |
4.5 间接薪酬激励策略的改善 | 第47-50页 |
4.6 非薪酬激励方案的改善 | 第50-51页 |
4.7 提升新生代工人发展激励策略 | 第51-53页 |
第5章 ATC公司新生代技术工人激励策略保障 | 第53-56页 |
5.1. 激励策略执行力的保障 | 第53页 |
5.1.1 确保绩效考核制度的公平 | 第53页 |
5.1.2 激励结果的及时反馈 | 第53页 |
5.1.3 注重激励过程的监督 | 第53页 |
5.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第53-55页 |
5.2.1 优化员工工作软环境 | 第54页 |
5.2.2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 第54-55页 |
5.3. 提升管理层经营管理水平 | 第55-56页 |
5.3.1 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 第55页 |
5.3.2 充分认识激励的重要作用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6-58页 |
附录 A | 第58-61页 |
附录 B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