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趋势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第21-34页 |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 第21-22页 |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生态文明的意义 | 第21-22页 |
2.2 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 第22-28页 |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第22-25页 |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5-26页 |
2.2.3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6-28页 |
2.3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2.3.1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与发展 | 第28-30页 |
2.3.2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内容与特征 | 第30-31页 |
2.4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31-33页 |
2.4.1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31-32页 |
2.4.2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34-45页 |
3.1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34-37页 |
3.1.1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山水田园之美 | 第34-35页 |
3.1.2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生命意识 | 第35-36页 |
3.1.3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生态旅游观点 | 第36页 |
3.1.4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生态保护思想 | 第36-37页 |
3.2 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37-41页 |
3.2.1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现实社会的生态文明 | 第37-40页 |
3.2.2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理想社会的生态文明 | 第40-41页 |
3.3 人与人的和谐思想 | 第41-44页 |
3.3.1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自由思想 | 第41-42页 |
3.3.2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平等思想 | 第42-43页 |
3.3.3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诚信思想 | 第43页 |
3.3.4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友善思想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5-55页 |
4.1 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45-48页 |
4.1.1 树立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 第45-46页 |
4.1.2 培育公民生态道德观念 | 第46-47页 |
4.1.3 警示公民遵循生态规律 | 第47页 |
4.1.4 强化公民生态保护行为 | 第47-48页 |
4.2 我国古代山水中生态文明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第48-52页 |
4.2.1 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素材 | 第48-50页 |
4.2.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责任意识 | 第50-51页 |
4.2.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精神境界 | 第51页 |
4.2.4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态文明素养 | 第51-52页 |
4.3 弘扬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生态文明思想的途径 | 第52-53页 |
4.3.1 充分发挥课堂的传播作用 | 第53页 |
4.3.2 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作用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