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9-35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30页 |
1.2.1 农业现代化内涵与特征研究 | 第21-23页 |
1.2.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素及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1.2.3 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与程度测算研究 | 第24-26页 |
1.2.4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 第26-28页 |
1.2.5 县域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1.2.6 研究评述 | 第29-30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30-3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3页 |
1.4 创新点 | 第33-35页 |
2 理论参照系: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 第35-49页 |
2.1 现代化内涵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35-41页 |
2.1.1 现代化内涵与特征 | 第35-36页 |
2.1.2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与内容 | 第36-40页 |
2.1.3 现代化指标的评价体系 | 第40-41页 |
2.2 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41-45页 |
2.2.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 第41-42页 |
2.2.2 农业现代化理论发展与内容 | 第42-43页 |
2.2.3 农业现代化指标的评价体系 | 第43-45页 |
2.3 路径依赖:有关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45-47页 |
2.3.1 路径依赖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 第45-46页 |
2.3.2 路径依赖理论的评介 | 第46页 |
2.3.3 路径依赖理论的启示 | 第46-47页 |
2.4 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特征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现实参照系:农业现代化典型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 第49-64页 |
3.1 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 第49-53页 |
3.1.1 美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49-50页 |
3.1.2 日本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0-51页 |
3.1.3 荷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1-52页 |
3.1.4 以色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2-53页 |
3.1.5 其他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3页 |
3.2 发展中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 第53-56页 |
3.2.1 印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3-54页 |
3.2.2 巴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4-56页 |
3.3 国内其它省市与地区的经验总结 | 第56-59页 |
3.3.1 苏南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6-57页 |
3.3.2 山西省太谷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7-58页 |
3.3.3 山西省乡宁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8-59页 |
3.3.4 其他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 第59页 |
3.4 黑龙江农垦的经验 | 第59-60页 |
3.5 对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 第60-63页 |
3.5.1 以资源禀赋为根本开展农业现代化 | 第61页 |
3.5.2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手段开展农业现代化 | 第61-62页 |
3.5.3 以农业技术为支持开展农业现代化 | 第62页 |
3.5.4 以农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开展农业现代化 | 第62-63页 |
3.5.5 以培育职业农民为主体开展农业现代化 | 第63页 |
3.5.6 以地方政府为引导和保障开展农业现代化 | 第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评价研究 | 第64-94页 |
4.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历程与整体状况 | 第64-70页 |
4.1.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历程 | 第64-66页 |
4.1.2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与优势 | 第66-70页 |
4.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 | 第70-79页 |
4.2.1 黑龙江县域农业基本情况 | 第70-71页 |
4.2.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现状 | 第71-79页 |
4.3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评价分析 | 第79-93页 |
4.3.1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79-80页 |
4.3.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 | 第80页 |
4.3.3 县域农业现代化指标权重测定 | 第80-83页 |
4.3.4 县域农业现代化评价方法与阶段划分标准 | 第83-85页 |
4.3.5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 | 第85-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困境、矛盾与路径分析 | 第94-110页 |
5.1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 第94-96页 |
5.1.1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 第94页 |
5.1.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原则 | 第94-95页 |
5.1.3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 第95-96页 |
5.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96-98页 |
5.2.1 困境之一——高产穷县 | 第97页 |
5.2.2 困境之二——粮丰民穷 | 第97页 |
5.2.3 困境之三——结构失衡 | 第97-98页 |
5.2.4 困境之四——认识偏失 | 第98页 |
5.3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矛盾 | 第98-103页 |
5.3.1 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 第98-99页 |
5.3.2 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 第99-100页 |
5.3.3 组织管理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 第100-101页 |
5.3.4 财政支持、金融服务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 第101-102页 |
5.3.5 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间的矛盾 | 第102-103页 |
5.4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锁定 | 第103-109页 |
5.4.1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宏观路径 | 第103-104页 |
5.4.2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具体路径 | 第104-106页 |
5.4.3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的主体格局 | 第106-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的现实选择 | 第110-128页 |
6.1 农业科技创新与投入的路径选择 | 第110-113页 |
6.1.1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与投入的重点 | 第111页 |
6.1.2 加快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 | 第111-112页 |
6.1.3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研究 | 第112页 |
6.1.4 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 第112-113页 |
6.1.5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 第113页 |
6.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 | 第113-117页 |
6.2.1 提升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意愿 | 第114-115页 |
6.2.2 培育专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 第115页 |
6.2.3 提高职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第115-116页 |
6.2.4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 | 第116页 |
6.2.5 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 第116-117页 |
6.3 组织管理职能完善的路径选择 | 第117-120页 |
6.3.1 増强县域政府服务职能 | 第118页 |
6.3.2 赋予县域政府适当权力 | 第118-119页 |
6.3.3 实现规则法治化 | 第119页 |
6.3.4 构建大农业管理部门 | 第119-120页 |
6.3.5 农业合作组织构建 | 第120页 |
6.4 财政支持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 第120-124页 |
6.4.1 构建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机制 | 第121-122页 |
6.4.2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 | 第122页 |
6.4.3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 | 第122-123页 |
6.4.4 创新金融机构服务方式 | 第123页 |
6.4.5 创新农村信贷产品 | 第123-124页 |
6.5 ±地流转模式与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124-127页 |
6.5.1 发展多主体融合的土地流转模式 | 第124-125页 |
6.5.2 推动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 | 第125-126页 |
6.5.3 土地信托政策与制度支持 | 第126页 |
6.5.4 发展互联网+的土地流转模式 | 第126-127页 |
6.5.5 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 | 第12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7 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的政策建议 | 第128-131页 |
7.1 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 第128页 |
7.2 资源整合制定县域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方案 | 第128-129页 |
7.3 健全与完善农业现代化主体的服务能力 | 第129页 |
7.4 调整与优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政策的空间布局 | 第129页 |
7.5 全面部署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 第129-130页 |
7.6 注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四化同步” | 第130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8 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 第131-142页 |
8.1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基本特征 | 第131-132页 |
8.1.1 区位特征 | 第131页 |
8.1.2 自然特征 | 第131-132页 |
8.1.3 农牧资源 | 第132页 |
8.2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 | 第132-134页 |
8.2.1 综合状况对比 | 第132-133页 |
8.2.2 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对比 | 第133-134页 |
8.3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农业现代化评价对比 | 第134-137页 |
8.3.1 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对比 | 第134-135页 |
8.3.2 农业现代化基准层水平对比 | 第135页 |
8.3.3 农业现代化指标层水平对比 | 第135-137页 |
8.4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第137-138页 |
8.4.1 农业现代化的宏观路径 | 第137页 |
8.4.2 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 第137-138页 |
8.5 肇东市与兰西县的路径实现的对策建议 | 第138-140页 |
8.5.1 肇东市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的对策建议 | 第138-139页 |
8.5.2 兰西县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的对策建议 | 第139-140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结论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个人简历 | 第160-162页 |
附件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