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6-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9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28-29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33-48页 |
2.1 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内涵及特征 | 第33-37页 |
2.1.1 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内涵 | 第33-34页 |
2.1.2 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基本内容 | 第34-35页 |
2.1.3 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特性 | 第35-37页 |
2.2 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内涵及评价方法 | 第37-43页 |
2.2.1 内涵界定 | 第37-40页 |
2.2.2 评价方法 | 第40-43页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3-47页 |
2.3.1 产业生态学理论 | 第43-44页 |
2.3.2 产业共生理论 | 第44-45页 |
2.3.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45-46页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3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现状描述及其评价 | 第48-74页 |
3.1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贡献分析 | 第48-51页 |
3.1.1 黑龙江国有林区概况 | 第48-49页 |
3.1.2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经济贡献 | 第49-50页 |
3.1.3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社会贡献 | 第50页 |
3.1.4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生态贡献 | 第50-51页 |
3.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现状分析 | 第51-61页 |
3.2.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主体 | 第51-53页 |
3.2.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类型 | 第53-57页 |
3.2.3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 | 第57-61页 |
3.3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 第61-71页 |
3.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多样性评价 | 第61-64页 |
3.3.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 第64-71页 |
3.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71-73页 |
3.4.1 第二产业发展逐渐衰落 | 第72页 |
3.4.2 林业产业亚产业多样性指数下降 | 第72页 |
3.4.3 林业生态服务关联程度偏低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 | 第74-102页 |
4.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 | 第74-85页 |
4.1.1 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4-75页 |
4.1.2 适应性评价步骤 | 第75-80页 |
4.1.3 适应性评价结果 | 第80-85页 |
4.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 第85-98页 |
4.2.1 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6页 |
4.2.2 稳定性评价步骤 | 第86-91页 |
4.2.3 稳定性评价结果 | 第91-98页 |
4.3 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98-101页 |
4.3.1 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力度不够 | 第99页 |
4.3.2 产业结构不协调 | 第99-100页 |
4.3.3 林业投资额较少 | 第100-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5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2-115页 |
5.1 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 | 第102-106页 |
5.1.1 结构性因素 | 第102-103页 |
5.1.2 技术性因素 | 第103页 |
5.1.3 外部性因素 | 第103-104页 |
5.1.4 主体性因素 | 第104-106页 |
5.2 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6-110页 |
5.2.1 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第106页 |
5.2.2 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析步骤 | 第106-110页 |
5.3 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第110-114页 |
5.3.1 中心度分析 | 第110-112页 |
5.3.2 原因度分析 | 第112-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6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目标及构成要素 | 第115-123页 |
6.1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原则 | 第115-117页 |
6.1.1 维持系统稳定及平衡原则 | 第115页 |
6.1.2 清洁生产原则 | 第115-116页 |
6.1.3 循环利用原则 | 第116页 |
6.1.4 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兼顾原则 | 第116页 |
6.1.5 生态可承载原则 | 第116-117页 |
6.1.6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17页 |
6.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目标 | 第117-118页 |
6.2.1 建立新型产业转型模式 | 第117-118页 |
6.2.2 实现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第118页 |
6.2.3 优化国有林区生态环境 | 第118页 |
6.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 第118-121页 |
6.3.1 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生产者企业 | 第119页 |
6.3.2 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消费者企业 | 第119-120页 |
6.3.3 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分解者企业 | 第120-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7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及运行模式 | 第123-135页 |
7.1 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结构映射 | 第123-125页 |
7.1.1 生产者企业映射 | 第123-124页 |
7.1.2 消费者企业映射 | 第124页 |
7.1.3 分解者企业映射 | 第124-125页 |
7.2 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 第125-132页 |
7.2.1 林业资源子系统 | 第126-127页 |
7.2.2 产业经济子系统 | 第127-129页 |
7.2.3 社会发展子系统 | 第129-130页 |
7.2.4 生态环境子系统 | 第130-132页 |
7.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 第132-134页 |
7.3.1 循环型模式 | 第132-133页 |
7.3.2 互利共生型模式 | 第133-134页 |
7.3.3 生态产业园模式 | 第13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8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实现路径及保障对策 | 第135-146页 |
8.1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 第135-137页 |
8.1.1 资源引导路径 | 第135-136页 |
8.1.2 资金支撑路径 | 第136页 |
8.1.3 产业拉动路径 | 第136-137页 |
8.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保障对策 | 第137-145页 |
8.2.1 资源的培育与环境保护 | 第137-140页 |
8.2.2 完善政府支持制度 | 第140-143页 |
8.2.3 产业政策的引导 | 第143-145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结论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8页 |
附录 | 第158-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