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基于尝试教学理论“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引言第8-16页
    一、问题提出第8-9页
        (一) 研究背景第8-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页
    二、文献综述第9-14页
        (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第9-13页
        (二) 尝试教学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第13页
        (三) 研究评述第13-14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15页
        (一) 研究思路第14页
        (二) 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四、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一章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16-24页
    一、尝试教学理论概述第16-21页
        (一) 尝试教学的发展第16-17页
        (二) 尝试教学的主要内涵第17-19页
        (三) 尝试教学的基本模式第19-21页
    二、尝试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第21-22页
        (一) 尝试教学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之可行性分析第21页
        (二) 尝试教学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之必要性分析第21-22页
    三、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第22-24页
        (一) 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第22页
        (二) 教学设计的主要过程第22-24页
第二章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的调查与分析第24-34页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第24-25页
        (一) 调查样本的选取第24页
        (二) 研究工具的选择第24-25页
        (三) 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第25页
    二、“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学生学习基础的调查分析第25-29页
        (一) 学生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有待提高第25-26页
        (二) 学生分数乘除法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好第26-29页
    三、“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第29-34页
        (一) 教学目标设计偏重“双基”,不够全面第29-30页
        (二) 学习要求提出含糊,指向性不足第30页
        (三) 教师掌控过多,学生自主太少第30-31页
        (四) 教师对算理教学的重视不够第31页
        (五) 教师对尝试教学的认识片面第31-32页
        (六) 学生自控能力不够,容易走神第32-33页
        (七) 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第33-34页
第三章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第34-46页
    一、“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设计第34-35页
    二、“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设计第35-37页
        (一) 设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第35-36页
        (二) 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突破难点第36页
        (三) 引导学生主动交流,教师适时讲解第36-37页
    三、“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设计第37-42页
        (一) 以旧引新,做好准备,导入尝试第37-38页
        (二) 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初探新知第38-40页
        (三)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辩明新知第40-41页
        (四) 再次尝试,巩固新知第41-42页
        (五) 当堂练习,及时反馈第42页
        (六) 课堂小结,画龙点睛第42页
    四、“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评价设计第42-46页
        (一) 教学评价的主体第43页
        (二) 教学评价的内容第43-45页
        (三) 教学评价的方法第45-46页
第四章 “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第46-53页
    一、“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的实施第46-47页
    二、“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测试卷的调查分析第47-51页
        (一) 分数乘除两步计算的教学效果分析第47-48页
        (二) 数量关系正确寻找的教学效果分析第48-49页
        (三) 解题方法分析第49-50页
        (四) 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率分析第50-51页
    三、“分数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第51-53页
        (一) 教学目标行为主体不可发生偏离第51页
        (二) 采用题组教学,降低学习坡度第51页
        (三) 重视使用阅读指导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51-52页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第52页
        (五) 强调“先知”带动“后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第52页
        (六) 注意课堂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第56-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宋茶诗研究--以茶与文人的日常生活为中心
下一篇: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研究--以苏教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主题单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