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缘由与价值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价值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4.1 府际合作综述 | 第12-13页 |
1.4.2 政府间协调发展的经验研究 | 第13-14页 |
1.4.3 跨行政区协调研究 | 第14-16页 |
1.4.4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国家级城市新区 | 第17页 |
2.1.2 跨行政区 | 第17-18页 |
2.2 跨行政区协调的意义 | 第18页 |
2.2.1 打破行政壁垒 | 第18页 |
2.2.2 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 | 第18页 |
2.2.3 有利于应对创新全球化与复杂化的挑战 | 第18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3.1 府际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3.2 复合行政理论 | 第19页 |
2.3.3 区域一体化理论 | 第19-21页 |
3 贵安新区建设中的跨行政区协调现状 | 第21-30页 |
3.1 贵安新区建设基本情况概述 | 第21-24页 |
3.1.1 贵安新区基本情况介绍 | 第21-22页 |
3.1.2 贵安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 | 第22-23页 |
3.1.3 贵安新区政府协调发展沿革 | 第23-24页 |
3.2 贵安新区建设中的跨行政区协调事务 | 第24-25页 |
3.2.1 区域竞争与合作事务 | 第24页 |
3.2.2 跨行政区公共事务 | 第24-25页 |
3.3 贵安新区建设中的跨行政区协调方式 | 第25-26页 |
3.3.1 行政命令方式 | 第25页 |
3.3.2 运动式治理方式 | 第25-26页 |
3.3.3 省政府部际联席会议方式 | 第26页 |
3.4 贵安新区跨行政区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3.4.1 责任主体问题 | 第27页 |
3.4.2 协调方式单一问题 | 第27-28页 |
3.4.3 信息共享问题 | 第28页 |
3.4.4 沟通机制问题 | 第28-29页 |
3.4.5 功能区体制问题 | 第29-30页 |
4 城市新区建设中跨行政区协调模式与手段的选择 | 第30-34页 |
4.1 跨行政区协调模式 | 第30-32页 |
4.1.1 由外而内的被动模式 | 第30-31页 |
4.1.2 由内而外的主动模式 | 第31页 |
4.1.3 内外联合的网络化模式 | 第31-32页 |
4.2 跨行政区协调手段 | 第32-33页 |
4.2.1 行政手段 | 第32页 |
4.2.2 法律手段 | 第32页 |
4.2.3 经济手段 | 第32-33页 |
4.3 模式比较与选择策略 | 第33-34页 |
5 构建跨行政区协调管理体制 | 第34-45页 |
5.1 国内城市新区建设中的跨行政区协调经验 | 第34-35页 |
5.1.1 重庆两江新区处理协调问题时的经验 | 第34页 |
5.1.2 上海浦东新区在实行网格化管理时的经验 | 第34-35页 |
5.2 国外跨行政区协调经验 | 第35-36页 |
5.2.1 欧盟成员国的跨行政区协调机制 | 第35页 |
5.2.2 美国大都市区协调经验 | 第35-36页 |
5.3 国内外经验对贵安新区跨行政区协调的启示 | 第36-38页 |
5.4 完善城市新区管委会体制 | 第38-42页 |
5.4.1 现行的新区管委会体制 | 第38-39页 |
5.4.2 管委会模式面临的困境 | 第39-40页 |
5.4.3 我国城市新区改进管委会体制的尝试 | 第40-41页 |
5.4.4 贵安新区改进管委会体制的尝试 | 第41页 |
5.4.5 完善城市新区管委会体制 | 第41-42页 |
5.5 完善地方政府的新区建设支持体制 | 第42-45页 |
6 完善跨行政区协调的运行机制 | 第45-55页 |
6.1 影响跨行政区协调机制运行的因素 | 第45-46页 |
6.1.1 协调主体因素 | 第45页 |
6.1.2 协调目标因素 | 第45页 |
6.1.3 协调动力因素 | 第45-46页 |
6.1.4 协调运行因素 | 第46页 |
6.2 组织协调机制 | 第46-48页 |
6.2.1 建立省际协调管理委员会 | 第46-47页 |
6.2.2 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 第47-48页 |
6.3“五联十同”工作机制 | 第48-49页 |
6.4 监督考核机制 | 第49-51页 |
6.4.1 合理确定新区全年跨行政区协调工作目标 | 第49-50页 |
6.4.2 确保考核项目的量化、细化、标准化 | 第50页 |
6.4.3 明确监督主体职权,建立整体协调机制 | 第50-51页 |
6.5 妥善处理影响城市新区跨行政区协调健康发展的关系 | 第51-52页 |
6.5.1 产业园区与新型城区的关系 | 第51-52页 |
6.5.2 新区发展与农民利益的关系 | 第52页 |
6.5.3 新区与老城的关系 | 第52页 |
6.6 贵安新区跨行政区协调机制运行设想 | 第52-55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