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城市新区建设中的跨行政区协调问题研究--以贵安新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的缘由与价值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的价值第11页
    1.2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页
        1.3.1 基本思路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4.1 府际合作综述第12-13页
        1.4.2 政府间协调发展的经验研究第13-14页
        1.4.3 跨行政区协调研究第14-16页
        1.4.4 文献评述第16-17页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第17-21页
    2.1 相关概念第17-18页
        2.1.1 国家级城市新区第17页
        2.1.2 跨行政区第17-18页
    2.2 跨行政区协调的意义第18页
        2.2.1 打破行政壁垒第18页
        2.2.2 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第18页
        2.2.3 有利于应对创新全球化与复杂化的挑战第18页
    2.3 理论基础第18-21页
        2.3.1 府际管理理论第18-19页
        2.3.2 复合行政理论第19页
        2.3.3 区域一体化理论第19-21页
3 贵安新区建设中的跨行政区协调现状第21-30页
    3.1 贵安新区建设基本情况概述第21-24页
        3.1.1 贵安新区基本情况介绍第21-22页
        3.1.2 贵安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第22-23页
        3.1.3 贵安新区政府协调发展沿革第23-24页
    3.2 贵安新区建设中的跨行政区协调事务第24-25页
        3.2.1 区域竞争与合作事务第24页
        3.2.2 跨行政区公共事务第24-25页
    3.3 贵安新区建设中的跨行政区协调方式第25-26页
        3.3.1 行政命令方式第25页
        3.3.2 运动式治理方式第25-26页
        3.3.3 省政府部际联席会议方式第26页
    3.4 贵安新区跨行政区协调中存在的问题第26-30页
        3.4.1 责任主体问题第27页
        3.4.2 协调方式单一问题第27-28页
        3.4.3 信息共享问题第28页
        3.4.4 沟通机制问题第28-29页
        3.4.5 功能区体制问题第29-30页
4 城市新区建设中跨行政区协调模式与手段的选择第30-34页
    4.1 跨行政区协调模式第30-32页
        4.1.1 由外而内的被动模式第30-31页
        4.1.2 由内而外的主动模式第31页
        4.1.3 内外联合的网络化模式第31-32页
    4.2 跨行政区协调手段第32-33页
        4.2.1 行政手段第32页
        4.2.2 法律手段第32页
        4.2.3 经济手段第32-33页
    4.3 模式比较与选择策略第33-34页
5 构建跨行政区协调管理体制第34-45页
    5.1 国内城市新区建设中的跨行政区协调经验第34-35页
        5.1.1 重庆两江新区处理协调问题时的经验第34页
        5.1.2 上海浦东新区在实行网格化管理时的经验第34-35页
    5.2 国外跨行政区协调经验第35-36页
        5.2.1 欧盟成员国的跨行政区协调机制第35页
        5.2.2 美国大都市区协调经验第35-36页
    5.3 国内外经验对贵安新区跨行政区协调的启示第36-38页
    5.4 完善城市新区管委会体制第38-42页
        5.4.1 现行的新区管委会体制第38-39页
        5.4.2 管委会模式面临的困境第39-40页
        5.4.3 我国城市新区改进管委会体制的尝试第40-41页
        5.4.4 贵安新区改进管委会体制的尝试第41页
        5.4.5 完善城市新区管委会体制第41-42页
    5.5 完善地方政府的新区建设支持体制第42-45页
6 完善跨行政区协调的运行机制第45-55页
    6.1 影响跨行政区协调机制运行的因素第45-46页
        6.1.1 协调主体因素第45页
        6.1.2 协调目标因素第45页
        6.1.3 协调动力因素第45-46页
        6.1.4 协调运行因素第46页
    6.2 组织协调机制第46-48页
        6.2.1 建立省际协调管理委员会第46-47页
        6.2.2 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第47-48页
    6.3“五联十同”工作机制第48-49页
    6.4 监督考核机制第49-51页
        6.4.1 合理确定新区全年跨行政区协调工作目标第49-50页
        6.4.2 确保考核项目的量化、细化、标准化第50页
        6.4.3 明确监督主体职权,建立整体协调机制第50-51页
    6.5 妥善处理影响城市新区跨行政区协调健康发展的关系第51-52页
        6.5.1 产业园区与新型城区的关系第51-52页
        6.5.2 新区发展与农民利益的关系第52页
        6.5.3 新区与老城的关系第52页
    6.6 贵安新区跨行政区协调机制运行设想第52-55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edonic模型的兰州地铁1号线沿线商品房价格变动研究
下一篇: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