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仪陇县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外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2页 |
| 2.1 自然条件 | 第16-20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 2.1.3 气候 | 第17页 |
| 2.1.4 河流水系及水资源 | 第17-18页 |
| 2.1.5 土壤 | 第18-19页 |
| 2.1.6 植被及森林资源 | 第19-20页 |
| 2.2 社会经济 | 第20-22页 |
| 2.2.1 社会概况 | 第20页 |
| 2.2.3 经济状况 | 第20-22页 |
| 第3章 数字图像处理 | 第22-27页 |
| 3.1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 3.2 数据预处理 | 第22-27页 |
| 3.2.1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 3.2.2 土地利用数据预处理 | 第23-25页 |
| 3.2.3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处理 | 第25-27页 |
| 第4章 研究区土壤侵蚀现状分析 | 第27-36页 |
| 4.1 土壤侵蚀模型体系的确定 | 第27页 |
| 4.2 土壤侵蚀因子的获取 | 第27-34页 |
| 4.2.1 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 | 第27-28页 |
| 4.2.2 土壤可蚀因子K值 | 第28-29页 |
| 4.2.3 地形因子LS值 | 第29-31页 |
| 4.2.4 植被覆盖因子C值 | 第31-33页 |
| 4.2.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值 | 第33-34页 |
| 4.3 仪陇县土壤侵蚀结果 | 第34-36页 |
| 第5章 研究区水土保持规划布局 | 第36-53页 |
| 5.1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 第36-39页 |
| 5.1.1 水土流失现状 | 第36-37页 |
| 5.1.2 水土流失空间分布成因 | 第37-38页 |
| 5.1.3 治理现状 | 第38-39页 |
| 5.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 | 第39-42页 |
| 5.2.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原则 | 第39-40页 |
| 5.2.2 分区概括 | 第40-42页 |
| 5.3 研究区水土保持预防与治理区划分 | 第42-51页 |
| 5.3.0 划分原则 | 第42-43页 |
| 5.3.1 水土保持预防区布局 | 第43-44页 |
| 5.3.2 水土保持治理区布局 | 第44-48页 |
| 5.3.3 治理方案示例 | 第48-51页 |
| 5.4 监测规划 | 第51-53页 |
| 5.4.1 监测点布设原则 | 第51-52页 |
| 5.4.2 监测点总体布局 | 第52页 |
| 5.4.3 监测内容 | 第52-5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