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9页 |
(四)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9-11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五)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二、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6页 |
(一) 民办高校的界定 | 第12-13页 |
1. 民办高校的概念 | 第12页 |
2. 民办高校的办学形式 | 第12-13页 |
(二) 影响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因素 | 第13-14页 |
1. 经济因素 | 第13页 |
2. 非经济因素 | 第13-14页 |
(三) 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危害 | 第14-15页 |
1. 难以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开展 | 第14页 |
2. 影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 第14页 |
3. 对在岗教师产生消极影响 | 第14页 |
4. 对学生群体产生消极影响 | 第14-15页 |
5. 致使人事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 第15页 |
(四) 激励机制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1. ERG理论 | 第15页 |
2. 双因素理论 | 第15页 |
3. 成就需求理论 | 第15-16页 |
三、A校人才流失的现状分析 | 第16-23页 |
(一) 近五年A校人才流失的基本情况 | 第16页 |
(二) 近五年A校人才流失的特点 | 第16-17页 |
1. 中青年教师流动性大 | 第16-17页 |
2. 应用型专业人才流动性大 | 第17页 |
3. 流动的动因呈多元化 | 第17页 |
4. 不辞而别的现象偶有发生 | 第17页 |
(三) 近五年A校流失人才的基本结构 | 第17-23页 |
1. 近五年教师、行政教辅人员流失情况 | 第18-19页 |
2. 近五年流失人才年龄结构情况 | 第19-20页 |
3. 近五年流失人才性别结构情况 | 第20-21页 |
4. 近五年流失人才职称结构情况 | 第21-22页 |
5. 近五年流失人才去向情况 | 第22-23页 |
四、A校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 第23-29页 |
(一) 政策体制原因 | 第23-24页 |
1. 相关教育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3页 |
2. 社会对民办教育、教师存在偏见 | 第23-24页 |
(二) 民办高校自身管理原因 | 第24-28页 |
1.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 第24-25页 |
2. 考核机制欠公平 | 第25-26页 |
3. 激励机制欠完善 | 第26-27页 |
4. 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够重视 | 第27页 |
5. 缺乏人文关怀 | 第27-28页 |
(三) 教师个人因素 | 第28-29页 |
1. 进入民办高校就业是跳板 | 第28-29页 |
2. 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第29页 |
五、美国私立大学解决人才流失的对策及其启示 | 第29-31页 |
(一) 办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为私立大学提供了资金保障 | 第29-30页 |
1. 高额的学费 | 第29页 |
2. 政府财政支持 | 第29-30页 |
3. 各种形式的捐赠 | 第30页 |
(二) 科学的管理理念为打造稳定的师资队伍提供了机制保障 | 第30-31页 |
1. 严把教师“入口”关,保障了人才引进的质量 | 第30页 |
2. 科学的薪酬体系保障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 第30-31页 |
(三) 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降低了人才的流失 | 第31页 |
六、民办高校解决人才流失的治理对策 | 第31-40页 |
(一)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配套机制 | 第31-33页 |
1. 完善民办高校相关法律法规 | 第31-32页 |
2. 加大对民办高校的经费支持的力度 | 第32页 |
3. 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捐赠体系 | 第32页 |
4. 建立民办高校教师发展基金 | 第32-33页 |
(二) 完善民办高校管理制度 | 第33-40页 |
1. 建立公正、合理的考评机制 | 第33-34页 |
2. 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 | 第34-35页 |
3. 根据教师的年龄阶段,“量身”定制职业规划 | 第35-36页 |
4. 为教师的晋升、发展搭建平台 | 第36-37页 |
5.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 第37-39页 |
6. 努力营造教师“参股、参管”的环境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 第39-40页 |
(三)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 第40页 |
1. 教师职业道德 | 第40页 |
2. 教师职业素养 | 第40页 |
七、结束语 | 第40-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