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6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 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2. 合作型反贫困理论 | 第15页 |
(五)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相关概述 | 第16-25页 |
(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概述 | 第16-17页 |
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概念 | 第16-17页 |
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分类 | 第17页 |
(二) 精准扶贫概述 | 第17-22页 |
1. 贫困与贫困标准 | 第17-18页 |
2. 我国贫困治理历程 | 第18-21页 |
3. 精准扶贫的内涵 | 第21-22页 |
(三)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功能概述 | 第22-25页 |
1. 经济功能 | 第22-23页 |
2. 政治功能 | 第23-24页 |
3. 社会功能 | 第24-25页 |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以山西省隰县为例 | 第25-33页 |
(一) 样本县基本情况 | 第25页 |
(二) 隰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模式 | 第25-27页 |
1. 吸纳社员帮扶 | 第26页 |
2. 资本参股帮扶 | 第26页 |
3. 资金互助帮扶 | 第26-27页 |
4. 就业带动帮扶 | 第27页 |
(三) 隰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3页 |
1. 参与精准扶贫程度不高 | 第27-29页 |
2. 参与精准扶贫平台不牢 | 第29-30页 |
3. 参与精准扶贫后劲不足 | 第30-31页 |
4. 参与精准扶贫能力不强 | 第31-33页 |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阐释 | 第33-38页 |
(一) 思想认知模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思想制约 | 第33-34页 |
1. 政府权力中心论束缚 | 第33页 |
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贫理念滞后 | 第33-34页 |
3. 贫困地区小农意识的行动逻辑 | 第34页 |
(二) 制度供给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制度约束 | 第34-36页 |
1. 参与精准扶贫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2. 参与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薄弱 | 第35页 |
3. 参与精准扶贫权利救济机制缺乏 | 第35-36页 |
(三) 金融服务滞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功能受限 | 第36-37页 |
1. 筹资渠道狭窄,带动贫困农户脱贫效果有限 | 第36页 |
2. 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参与精准扶贫需求 | 第36-37页 |
(四) 组织能力孱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发展瓶颈 | 第37-38页 |
1. 经营方式落后,服务层次低 | 第37页 |
2.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能人牵头带动 | 第37-38页 |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参与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第38-43页 |
(一) 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意识 | 第38-39页 |
1. 合理赋权,建立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扶贫模式 | 第38页 |
2. 大力宣传,倡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农户的互助互惠理念 | 第38-39页 |
3. 精心试点,引导贫困农户主动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赢发展 | 第39页 |
(二) 创新制度供给,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平台 | 第39-40页 |
1.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39-40页 |
2.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 | 第40页 |
3.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权利救济机制 | 第40页 |
(三) 优化金融服务,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动力 | 第40-41页 |
1. 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扶持功能 | 第40-41页 |
2. 创新金融产品,落实扶贫保障 | 第41页 |
(四) 规范组织运作,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能力 | 第41-43页 |
1. 实施教育培训计划,提供人才保证 | 第41页 |
2. 创新经营方式,实施品牌战略 | 第41-43页 |
六、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