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概述 | 第14-21页 |
(一) 概念 | 第14-15页 |
1. 引导 | 第14页 |
2. 引导式教学方法 | 第14页 |
3.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式教学方法 | 第14-15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 第15-16页 |
1. 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内在要求 | 第15-16页 |
2.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本质需要 | 第16页 |
3. 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 第16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环节 | 第16-17页 |
1. 结合导入新课引导 | 第16-17页 |
2. 结合教学目标引导 | 第17页 |
3.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 | 第17页 |
4. 结合总结知识引导 | 第17页 |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引导式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调查 | 第17-21页 |
1. 学生调查问卷 | 第18-20页 |
2. 教师调查问卷 | 第20-21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式教学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6页 |
(一) 引导式教学方法受到政治课功效考核局限的制约 | 第21-22页 |
1. 部分学生参与引导态度消极 | 第21页 |
2. 学生个体差异容易使引导式教学方法效果不平均 | 第21-22页 |
3. 引导式教学方法运用偏离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 第22页 |
(二) 引导式教学方法受到政治课教师工作态度和能力的影响 | 第22-24页 |
1. 实施引导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使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 第22-23页 |
2. 引导式教学方法实施缺乏创新流于形式 | 第23页 |
3. 有效实施引导教师教学能力欠缺 | 第23-24页 |
(三) 引导式教学方法受到教育体制和社会评价的的制约 | 第24-26页 |
1. 引导式教学方法功效在考试中无法准确体现被轻视或弃用 | 第24页 |
2. 引导式教学方法与应试教育需要协调 | 第24-25页 |
3. 引导式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尚存在发展空间 | 第25-26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式教学方法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6-32页 |
(一) 教学改革和教法改革处于发展和探索过程中 | 第26-28页 |
1. 引导式教学方法不符教改要求之处需要不断完善 | 第26页 |
2. 引导式教学方法需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 第26-27页 |
3. 引导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规律需要科学总结与完善 | 第27-28页 |
(二) 引导式教学方法教学的理论应用存在一定偏差 | 第28-29页 |
1. 教师对学生知识需求理解存在偏差 | 第28页 |
2. 教师引导式教学方法加大备课投入存在顾虑 | 第28-29页 |
3. 教师的引导式教学方法理念应该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一致 | 第29页 |
(三) 引导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和机制的完善需要与时俱进 | 第29-32页 |
1. 引导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应用需要实践检验 | 第29-30页 |
2. 引导式教学方法在教育方法综合体系中容易被误读 | 第30-31页 |
3. 引导式教学方法缺乏规范性的机制和应用模式 | 第31-32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式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策略 | 第32-37页 |
(一) 以引导式教学方法推进学生全面认知的发展过程 | 第32-33页 |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与自身生存活动的联系 | 第32页 |
2. 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事物发展变化的关系 | 第32-33页 |
3. 引导学生塑造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综合智能体系 | 第33页 |
(二) 以引导式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门径 | 第33-35页 |
1. 运用引导式教学方法转变部分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 | 第33-34页 |
2. 引导式教学方法以艺术性方式释放正能量 | 第34-35页 |
3. 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中承载的规律与真理的认识 | 第35页 |
(三) 以引导式教学方法促进全面实现教学目的的教育机制的完善 | 第35-37页 |
1. 完善引导式教学方法程序和课堂可操作步骤 | 第35-36页 |
2. 发挥引导式教学方法强化素质和强化应试的互相促进功能 | 第36页 |
3. 通过完善引导式教学方法推动对教学体制发展的深入探讨和认识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录(一) | 第41-42页 |
附录二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