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轧辊缺陷测量与模型重建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1 轧辊及轧辊缺陷 | 第11页 |
| 1.1.2 轧辊缺陷的激光再制造修复 | 第11页 |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和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 1.3.1 零件三维形貌测量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 1.3.2 再制造零件三维测量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1.3.3 再制造零件三维测量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轧辊缺陷测量与重建基本原理 | 第18-35页 |
| 2.1 轧辊缺陷扫描测量原理 | 第18-21页 |
| 2.2 缺陷测量数据的预处理 | 第21-24页 |
| 2.2.1 点云数据预处理方法 | 第21页 |
| 2.2.2 噪音点去除 | 第21-22页 |
| 2.2.3 测量数据平滑滤波 | 第22-24页 |
| 2.3 轧辊缺陷模型重建原理 | 第24-34页 |
| 2.3.1 曲面重构算法概述 | 第24-25页 |
| 2.3.2 网格节点数据的插值算法 | 第25-29页 |
| 2.3.3 轧辊缺陷曲面重构算法 | 第29-3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轧辊缺陷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第35-41页 |
| 3.1 轧辊缺陷测量总体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 3.2 测量系统的硬件组成 | 第36页 |
| 3.3 关键元器件选型 | 第36-39页 |
| 3.3.1 测距传感器 | 第36-38页 |
| 3.3.2 数据采集卡 | 第38-39页 |
| 3.3.3 光电测距传感器的电源 | 第39页 |
| 3.4 硬件系统接线图 | 第39-4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轧辊缺陷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第41-54页 |
| 4.1 测量软件开发环境LabVIEW | 第41-42页 |
| 4.2 测量软件总体设计 | 第42-44页 |
| 4.3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第44-47页 |
| 4.4 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 第47-51页 |
| 4.4.1 采集数据的滤波降噪 | 第47-48页 |
| 4.4.2 采集点三维参数整合 | 第48-51页 |
| 4.5 缺陷拟合系统软件设计 | 第51-5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5章 测量系统实验验证及误差分析 | 第54-67页 |
| 5.1 传感器标定实验 | 第54-57页 |
| 5.1.1 实验方案 | 第54-55页 |
| 5.1.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 5.2 缺陷测量与重建实验 | 第57-63页 |
| 5.2.1 实验方案 | 第57-59页 |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 5.3 精度分析与误差控制 | 第63-66页 |
| 5.3.1 测量系统流程图 | 第63-64页 |
| 5.3.2 影响缺陷测量精度的因素分析 | 第64-6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6章 再制造模型的提取和重构 | 第67-73页 |
| 6.1 PRO/E及PRO/NC介绍 | 第67页 |
| 6.2 基于MATLAB和PRO/E的实体重构 | 第67-72页 |
| 6.2.1 *.ibl格式三维数据文件的获取 | 第68-69页 |
| 6.2.2 利用PRO/E边界混合生成缺陷曲面 | 第69-71页 |
| 6.2.3 待修复缺陷实体模型重构 | 第71-72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 7.1 结论 | 第73页 |
| 7.2 建议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