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4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义利观概述 | 第16-24页 |
(一)义利以及义利观内涵 | 第16-18页 |
1. 义和利的概念 | 第16-17页 |
2. 义和利的关系 | 第17-18页 |
3. 义利观及其特点 | 第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在中国的发展 | 第18-24页 |
1.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 | 第18-20页 |
2.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在中国的发展 | 第20-22页 |
3.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特点 | 第22-24页 |
二、内蒙古牧民义利观的变迁 | 第24-41页 |
(一)内蒙古牧民义利观及其表现 | 第24-26页 |
1. 经济方面 | 第24-25页 |
2. 政治制度方面 | 第25页 |
3. 文化教育方面 | 第25-26页 |
(二)内蒙古牧民义利观的发展变迁 | 第26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民义利观的变迁及其表现 | 第26-29页 |
1.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变迁 | 第27页 |
2.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变迁 | 第27-28页 |
3.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变迁 | 第28-29页 |
(四)内蒙古牧民义利观产生变迁的原因 | 第29-41页 |
1. 政治原因 | 第29-33页 |
2. 经济原因 | 第33-34页 |
3. 文化原因 | 第34-37页 |
4. 社会原因 | 第37-38页 |
5. 生态原因 | 第38-41页 |
三、内蒙古牧民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价值及建设 | 第41-47页 |
(一)内蒙古牧民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价值 | 第41-42页 |
1.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 第41页 |
2.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力支撑 | 第41页 |
3. 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 第41-42页 |
4. 弘扬时代精神的具体实践 | 第42页 |
5. 秉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识形态 | 第42页 |
(二)内蒙古牧民社会主义义利观建设 | 第42-47页 |
1.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牧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第42-43页 |
2.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民族文化宣传 | 第43-44页 |
3. 建立健全法律机制,维护牧民群众合法利益 | 第44-45页 |
4. 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