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2-18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研究背景第12页
        2.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 研究现状第13-16页
        1.国外相关研究第13-14页
        2.国内相关研究第14-16页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6-18页
        1.研究方法第16页
        2.研究思路第16-18页
一、民族发展基本理论与民族文化繁荣第18-25页
    (一) 民族发展理论第18-21页
        1.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第18-19页
        2.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第19-21页
    (二) 各民族共同繁荣与民族文化繁荣第21-25页
        1.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确立与发展第21-22页
        2.没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就没有民族的发展第22-25页
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第25-35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第25-29页
        1.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5-26页
        2.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6-27页
        3.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类及传承方式第27-29页
    (二)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第29-31页
        1.历史传承价值第29页
        2.审美艺术价值第29页
        3.社会和谐价值第29-30页
        4.国际合作交流价值第30页
        5.经济效益价值第30-31页
    (三) 传承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成绩第31-35页
        1.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统计情况第31页
        2.内蒙古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成就第31-35页
三、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第35-41页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还不完善第35-36页
        1.非遗知识产权立法的现实困境第35页
        2.缺少相关专门法的支撑与衔接第35-36页
    (二) 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第36-37页
        1.“重申报、轻保护”,“选择性保护”现象仍存在第36页
        2.政策执行者专业素质不高第36-37页
    (三) 基层非遗保护工作实施困难第37-38页
        1.基层机构设置不完善、专职、专业人才匮乏第37-38页
        2.专项资金投入少第38页
    (四) 传承主体与文化空间遭受破坏第38-39页
        1.传承人的稀缺与断代第38页
        2.传承的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不足第38-39页
        3.民间传承人与代表性传承人的矛盾第39页
    (五) 宣传传播方式创新性、实用性不强第39-40页
        1.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欠佳第39-40页
        2.互联网建设使用率低第40页
    (六) 蒙古族非物质进课堂以及学科发展之困第40-41页
四、落实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促建民族文化繁荣第41-49页
    (一)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第41-42页
    (二) 完善政府保护机制,提升政策执行力第42-43页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第42页
        2.提高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引进专业人才第42页
        3.加快完善监督机制和基层保护机制第42-43页
        4.发挥非政府组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第43页
    (三) 重视生产性保护与地方性动力,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第43-44页
        1.重视地方性动力的作用,进行合理的生产性保护第43-44页
        2.建立少数民族非遗的利益补偿机制第44页
    (四) 坚持蒙古族非遗的整体性保护第44-46页
        1.继续完善蒙古族非遗名录体系第44-45页
        2.坚持蒙古族非遗与其他遗产的共同保护第45页
        3.坚持蒙古族复合型非遗项目的协同保护与传承第45-46页
    (五) 加强蒙古族非遗传承人的监管、保护与传承第46-47页
        1.兼顾传承人的数量与质量第46页
        2.提高传承人资助,进行合理配置第46-47页
        3.结合学校教育,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第47页
    (六) 推动蒙古族非遗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共同发展第47-49页
        1.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第47页
        2.充分利用数字化保护和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第47-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4-55页
附录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例
下一篇:内蒙古牧民义利观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