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微小卫星编队飞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协同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6-18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虚拟天线的概念和编队卫星的运动模型 | 第19-24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虚拟天线的概念 | 第19-20页 |
2.3 编队卫星相对运动描述方法 | 第20-22页 |
2.3.1 编队坐标系定义 | 第20-21页 |
2.3.2 坐标系之间的旋转变换关系 | 第21-22页 |
2.4 卫星姿态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 | 第22-23页 |
2.4.1 卫星动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2.4.2 姿态运动学模型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础理论 | 第24-37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图论基础知识 | 第24-25页 |
3.3 矩阵理论 | 第25-26页 |
3.4 稳定性理论 | 第26-35页 |
3.4.1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 第27页 |
3.4.2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 | 第27-30页 |
3.4.3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第30-31页 |
3.4.4 鲁棒H_∞控制理论 | 第31-35页 |
3.5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理论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含有通信时滞的编队卫星虚拟天线的姿态同步控制算法研究 | 第37-47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37-38页 |
4.3 多智能体一致性理论基础 | 第38-40页 |
4.3.1 一致性基本概念 | 第38-39页 |
4.3.2 一阶动态系统的一致性问题 | 第39-40页 |
4.4 控制算法及相应的稳定性分析 | 第40-44页 |
4.4.1 二阶时滞动态系统的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4.4.2 主要理论结果 | 第41-44页 |
4.5 仿真实例 | 第44-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编队卫星虚拟天线构型的旋转运动模式研究 | 第47-57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问题描述及模型建立 | 第47-49页 |
5.2.1 三维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 第47-48页 |
5.2.2 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5.3 控制算法及相应的稳定性分析 | 第49-54页 |
5.3.1 模型变换 | 第50-51页 |
5.3.2 稳定性分析 | 第51-54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54页 |
5.4 仿真实例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基于多领航者的编队卫星虚拟天线构型的协同控制 | 第57-65页 |
6.1 引言 | 第57页 |
6.2 多智能体包含控制理论基础 | 第57-58页 |
6.3 问题描述及模型建立 | 第58-60页 |
6.3.1 包含控制系统模型 | 第58-59页 |
6.3.2 主要定义和引理 | 第59-60页 |
6.4 控制算法及相应的稳定性分析 | 第60-62页 |
6.5 数值实例 | 第62-6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5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