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7-19页 |
1.3 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1.3.2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0-21页 |
1.3.3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第21-22页 |
1.3.4 帕累托效率理论 | 第22页 |
1.3.5 博弈论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4.1 构成因素 | 第23页 |
1.4.2 逻辑关系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1 观察研究法 | 第24-25页 |
1.5.2 文献研究法 | 第25页 |
1.5.3 关键因素分析法 | 第25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价值 | 第25-27页 |
1.6.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1.6.2 研究价值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成都市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性 | 第27-35页 |
2.1 微信城市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 | 第27-30页 |
2.1.1 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现状 | 第27-28页 |
2.1.2 我国微信城市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 | 第28页 |
2.1.3 成都微信城市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 | 第28-30页 |
2.2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瓶颈 | 第30-31页 |
2.2.1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导致服务质量不高 | 第30-31页 |
2.2.2 公共服务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公民导向理念培养不够 | 第31页 |
2.2.3 公共服务供给平台流于形式忽视实质 | 第31页 |
2.3 成都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案例的典型性 | 第31-35页 |
2.3.1 以“跨界融合”与“开放生态”为特征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第31-32页 |
2.3.2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第32-33页 |
2.3.3 以流程再造为要点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第33-34页 |
2.3.4 实现了西部“微信智慧城市”的首创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成都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的案例描述 | 第35-41页 |
3.1 成都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的背景与基础 | 第35-37页 |
3.1.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相关内容 | 第35-36页 |
3.1.2 四川省政府与腾讯公司“互联网+”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的相关内容 | 第36-37页 |
3.1.3 《成都市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方案》的相关内容 | 第37页 |
3.2 成都市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 | 第37-39页 |
3.2.1 成都市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的启动 | 第37-38页 |
3.2.2 成都市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 | 第38页 |
3.2.3 成都市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的结果 | 第38-39页 |
3.3 成都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的成果 | 第39-41页 |
3.3.1 建设全国统一布局的“互联网+城市服务”全国级平台 | 第39页 |
3.3.2 实现电子政务工作流程的升级和创新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以“互联网+”发展大趋势为平台建设契机 | 第41-47页 |
4.1 以“互联网+”大趋势为平台建设契机的理论依据 | 第41-43页 |
4.1.1 符合“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内容 | 第41页 |
4.1.2“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特征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契机 | 第41-42页 |
4.1.3“互联网+”的“开放生态”特征为政府战略转型提供了契机 | 第42-43页 |
4.2 以“互联网+”发展大趋势为平台建设契机的实际措施 | 第43-44页 |
4.2.1 政府部门参与者的实际措施 | 第43页 |
4.2.2 企业参与者的实际措施 | 第43-44页 |
4.2.3 社会公众参与者的实际措施 | 第44页 |
4.3 以“互联网+”发展大趋势为平台建设契机的优势 | 第44-47页 |
4.3.1 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 | 第44页 |
4.3.2 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 | 第44-45页 |
4.3.3 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为平台建设目标 | 第47-52页 |
5.1 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为平台建设目标的理论依据 | 第47-48页 |
5.1.1 政府的核心目标是服务 | 第47页 |
5.1.2 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公共服务的供给 | 第47页 |
5.1.3 政府工作目标应以提升服务为核心 | 第47-48页 |
5.2 成都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政府服务能力提升的实际措施 | 第48-49页 |
5.2.1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措施 | 第48页 |
5.2.2 实现便民服务便捷化的措施 | 第48-49页 |
5.2.3 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化的措施 | 第49页 |
5.3 以促进政府职能服务能力为建设目标的优势 | 第49-52页 |
5.3.1 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交流与协作 | 第49-50页 |
5.3.2 外部资源的整合,实现集中与利用 | 第50-51页 |
5.3.3 实现“帕累托改进”,满足了社会各方需求 | 第51-52页 |
第六章 以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流程革新为平台建设要点 | 第52-59页 |
6.1 以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流程革新为平台建设要点的理论依据 | 第52-55页 |
6.1.1 公共服务工作的流程再造是政府向服务型转变的主要方向 | 第52页 |
6.1.2 电子政务是技术支撑下的管理方式的变革 | 第52-53页 |
6.1.3 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流程革新是实现政府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措施 | 第53页 |
6.1.4 与微信合作是突破电子政务工作瓶颈的突破口 | 第53-55页 |
6.2 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流程革新对成都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的帮助 | 第55-57页 |
6.2.1 实现城市服务“一个入口,多项服务”平台建设 | 第55页 |
6.2.2 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大众即时使用 | 第55-56页 |
6.2.3 保障服务平台的后续管理与维护 | 第56-57页 |
6.3 以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流程革新为建设要点的优势 | 第57-59页 |
6.3.1 微信作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公共服务 | 第57-58页 |
6.3.2 政府利用微信进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整合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成都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建设案例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启示 | 第59-65页 |
7.1 以“互联网+”发展大趋势为建设契机 | 第59-61页 |
7.1.1 正确解读政策是建设成功的前提 | 第59页 |
7.1.2 善于把握趋势是建设成功的保障 | 第59-60页 |
7.1.3 敢于突破创新是建设成功的关键 | 第60-61页 |
7.2 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为建设目标 | 第61-62页 |
7.2.1 要重视公共服务的质量 | 第61页 |
7.2.2 要推动民生服务的发展 | 第61-62页 |
7.2.3 要强化政府服务的职能 | 第62页 |
7.3 以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流程革新为建设要点 | 第62-65页 |
7.3.1 加深认识电子政务工作流程 | 第62-63页 |
7.3.2 深刻变革传统电子政务工作 | 第63页 |
7.3.3 同时重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 第63-65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5-68页 |
8.1 结论 | 第65-66页 |
8.1.1 本文研究回顾 | 第65页 |
8.1.2 本文的总结 | 第65-66页 |
8.1.3 本文的评价 | 第66页 |
8.2 展望 | 第66-68页 |
8.2.1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发展趋势 | 第66页 |
8.2.2 继续的研究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