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育成品种穗顶部、基部结实性及其它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小麦产量要素的形成及其动态关系第11-12页
    1.2 小麦穗顶部、基部结实性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影响穗部结实性的环境和生理因素第13-14页
        1.2.2 穗顶部、基部结实性的遗传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第15-18页
        1.3.1 重要产量性状的遗传位点研究第16-17页
        1.3.2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中重要产量性状染色体区段和位点的研究第17-18页
    1.4 关联分析及其应用第18-23页
        1.4.1 关联分析及其原理第18-20页
        1.4.2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第20-22页
        1.4.3 关联分析的优势第22-23页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其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小麦穗顶部、基部结实性的遗传分析第25-57页
    2.1 试验材料第25页
    2.2 试验方法第25-28页
        2.2.1 表型性状调查第25-26页
        2.2.2 基因组DNA提取第26页
        2.2.3 SSR标记的筛选第26-27页
        2.2.4 PCR程序及产物检测第27页
        2.2.5 扩增产物的纯化第27页
        2.2.6 扩增产物的荧光检测第27页
        2.2.7 统计分析第27-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55页
        2.3.1 不同播期表型性状的分析第28-30页
        2.3.2 不同地点表型性状的分析第30-31页
        2.3.3 扬麦、宁麦系列品种穗顶部、基部结实粒数与穗粒数、千粒重间的关系第31-35页
        2.3.4 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5页
        2.3.5 群体结构分析和品种间的亲缘系数第35-38页
        2.3.6 穗顶部、基部结实性与标记间的关联分析第38-43页
        2.3.7 优异等位变异及其遗传效应第43-49页
        2.3.8 关联位点在不同自然群体间的比较第49-50页
        2.3.9 扬麦、宁麦系列品种穗顶部、基部结实性比较第50-53页
        2.3.10 扬麦、宁麦系列品种穗顶部、基部结实性位点的简单加性效应第53-55页
    2.4 讨论第55-57页
        2.4.1 某一位点对多个性状效应的遗传分析第55页
        2.4.2 简单加性效应在小麦分子设计育种中的作用第55-57页
第三章 产量相关优异等位变异在中国小麦育成品种中的关联分析和验证第57-79页
    3.1 试验材料第57页
    3.2 试验方法第57-58页
        3.2.1 表型性状测量第57-58页
        3.2.2 基因组DNA提取第58页
        3.2.3 SSR标记的筛选第58页
        3.2.4 PCR程序及产物的检测、纯化第58页
        3.2.5 扩增产物的荧光检测第58页
        3.2.6 统计分析第5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8-75页
        3.3.1 表型性状分析第58-60页
        3.3.2 群体结构分析和品种间的亲缘系数第60-61页
        3.3.3 产量相关性状与标记间的关联分析第61-65页
        3.3.4 优异等位变异及其遗传效应第65-70页
        3.3.5 在本群体中某些关键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并不总是优势等位变异第70页
        3.3.6 优异等位变异在DH群体中遗传效应的验证第70-75页
    3.4 讨论第75-79页
        3.4.1 关联作图和连锁作图的结合能更加高效的检测小麦产量相关的位点第75-76页
        3.4.2 关联位点的遗传效应存在群体依赖性第76-77页
        3.4.3 优异等位变异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第77-79页
全文结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3页
附录第93-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异交相关性状的QTL遗传剖析与柱头长度QTL qSTL3.1的精细定位
下一篇:低温诱导籼粳杂交稻灌浆结实障碍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