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异交相关性状的QTL遗传剖析与柱头长度QTL qSTL3.1的精细定位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略语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5页
    1 杂交粳稻的发展第15-22页
        1.1 发展杂交粳稻的必要性第15-16页
        1.2 杂交粳稻的历史第16-18页
        1.3 杂交粳稻发展的限制因素第18-19页
        1.4 杂交稻父母本异交性能第19-21页
        1.5 杂交粳稻繁/制种中的关键技术第21-22页
    2 QTL定位的研究进展第22-27页
        2.1 遗传标记的发展第22-23页
        2.2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第23-25页
        2.3 QTL定位的遗传群体第25-26页
        2.4 QTL精细定位第26-27页
    3 异交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第27-34页
        3.1 水稻柱头性状的研究进展第27-30页
        3.2 剑叶形态性状的研究进展第30-33页
        3.3 穗颈长度的研究进展第33-34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4-35页
第二章 利用NK-CSSL群体分析水稻7个异交相关性状的QTL第35-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40页
        1.1 供试材料第36-38页
        1.2 性状调查第38-39页
        1.3 QTL分析第39-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52页
        2.1 NK-CSSL群体及双亲的7个异交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第40页
        2.2 NK-CSSL群体7个异交相关性状及与基本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第40-43页
        2.3 7个异交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43-48页
        2.4 多效性位点分析第48-52页
    3 本章讨论第52-57页
第三章 水稻柱头长度QTL qSTL3.1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第57-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6页
        1.1 供试材料第61页
        1.2 性状测定第61-62页
        1.3 DNA提取及标记基因型鉴定第62-63页
        1.4 第3染色体上的标记转换第63页
        1.5 qSTL3.1的连锁分析第63-64页
        1.6 qSTL3.1的精细定位第64-65页
        1.7 候选基因的序列比对第65页
        1.8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第65页
        1.9 T-DNA插入突变体分析第65-66页
        1.10 LOC_Os03g14850关键突变位点的等位变异检测第6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6-78页
        2.1 SSSL14,Nipponbare,SSSL14/Nipponbare F_1及SSL14/Nipponbare F_2的柱头长度表现第66-67页
        2.2 qSTL3.1的初定位第67-69页
        2.3 qSTL3.1的精细定位第69-70页
        2.4 候选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第70-74页
        2.5 亲本中候选基因的表达差异第74页
        2.6 LOC_Os03g14850的T-DNA插入突变体分析第74-76页
        2.7 LOC_Os03g14850关键突变位点的等位变异检测第76页
        2.8 LOC_Os03g14850基因特异标记的开发第76-78页
    3 本章讨论第78-81页
第四章 Ⅱ-32B遗传背景的A7444 CSSL群体构建及3个异交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第81-10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1.1 供试材料第82页
        1.2 DNA提取和标记基因型分析第82页
        1.3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遗传组成分析第82-84页
        1.4 性状调查第84页
        1.5 QTL分析第8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4-105页
        2.1 标记在基因组中的分布第84-86页
        2.2 分子标记染色体图谱第86页
        2.3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构建过程第86-97页
        2.4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系谱及遗传组成分析第97-100页
        2.5 ⅡA-CSSL群体及双亲的3异交相关性状及4个农艺性状的表型变异第100页
        2.6 ⅡA-CSSL群体3个异交相关性状及4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第100-102页
        2.7 3个异交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102-105页
        2.8 多效性位点分析第105页
    3 本章讨论第105-109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109-113页
    1 全文结论第109-112页
        1.1 在多环境条件下利用NK-CSSL群体分析7个异交相关性状的QTL第109-110页
        1.2 水稻柱头长度QTL qSTL3.1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第110-111页
        1.3 Ⅱ-32B遗传背景的A7444 CSSL群体构建及3个异交相关性状钓QTL分析第111-112页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5页
附表第125-131页
附录第131-143页
发表与撰写的学术论文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QTL动态分析与耐脱水生理研究
下一篇:小麦育成品种穗顶部、基部结实性及其它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