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21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的问题 | 第9-10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生 | 第10页 |
(二) 培养模式 | 第10-11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一)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状况 | 第12-18页 |
(二) 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 | 第21-27页 |
一、萌芽时期——学习英国和德国 | 第21-22页 |
二、形成时期——美国特有的培养模式 | 第22页 |
三、迅猛发展期——专业性学位的设立和发展 | 第22-23页 |
四、改革时期——保证数量与提高质量并行 | 第23-24页 |
五、转型时期——协同式的培养模式 | 第24-25页 |
六、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 | 第27-31页 |
一、初创时期——学习日本 | 第27页 |
二、探索时期——兼容德国与美国 | 第27-28页 |
三、发展时期——转向学习苏联 | 第28-29页 |
四、成熟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9-30页 |
五、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差异及优缺点分析 | 第31-43页 |
一、招生选拔差异及优缺点分析 | 第31-33页 |
(一) 差异 | 第31-33页 |
(二) 优缺点 | 第33页 |
二、培养目标差异及优缺点分析 | 第33-35页 |
(一) 差异 | 第33-35页 |
(二) 优缺点 | 第35页 |
三、课程设置差异及优缺点分析 | 第35-37页 |
(一) 差异 | 第35-37页 |
(二) 优缺点 | 第37页 |
四、导师遴选差异及优缺点分析 | 第37-39页 |
(一) 差异 | 第37-39页 |
(二) 优缺点 | 第39页 |
五、科研训练差异及优缺点分析 | 第39-41页 |
(一) 差异 | 第39-41页 |
(二) 优缺点 | 第41页 |
六、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一、政治、政策影响 | 第43-44页 |
二、经济、社会影响 | 第44-45页 |
三、文化、历史影响 | 第45页 |
四、其他因素影响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改革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47-59页 |
一、建立全面反映考生综合能力的招生录取制度 | 第47-49页 |
(一) 建立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招生制度 | 第47-48页 |
(二) 严格把好招生录取工作“入口关” | 第48-49页 |
二、建立满足社会和个体需求的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 | 第49-51页 |
(一) 研究生培养目标需立足于时代、社会、区域发展需求 | 第50页 |
(二) 确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目标 | 第50页 |
(三) 做好落实各专业类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准备工作 | 第50-51页 |
三、建立满足学生多方面特长和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 第51-54页 |
(一) 增设研究生课程种类 | 第51-52页 |
(二) 调整研究生课程结构与内容 | 第52-53页 |
(三) 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 第53-54页 |
(四) 设置开放性课程 | 第54页 |
四、建立持续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教师遴选制度 | 第54-56页 |
(一) 建立健全导师组负责制度 | 第54-55页 |
(二) 完善现行导师制度 | 第55-56页 |
(三) 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 第56页 |
五、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 | 第56-59页 |
(一) 注重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素质 | 第56-57页 |
(二) 加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训练 | 第57-58页 |
(三) 健全研究生学术科研实践制度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