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2.2 SWAT模型 | 第17-19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SWAT的径流模拟 | 第19-21页 |
1.3.2 SWAT的非点源模拟 | 第21-22页 |
1.3.3 模型率定和不确定性分析 | 第22-23页 |
1.3.4 SWAT的模型集成 | 第23-24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SWAT基本原理 | 第28-36页 |
2.1 SWAT模型发展 | 第28-29页 |
2.2 SWAT模型流域刻画 | 第29-36页 |
2.2.1 SWAT空间离散化原理 | 第29-32页 |
2.2.2 SWAT基本原理 | 第32-36页 |
第三章 分丰枯水期的模型率定方法 | 第36-56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晋江流域 | 第37-40页 |
3.2.1 地理位置 | 第37-38页 |
3.2.2 地形地貌 | 第38-39页 |
3.2.3 土壤与植被 | 第39页 |
3.2.4 气候与水文 | 第39-40页 |
3.3 材料与方法 | 第40-47页 |
3.3.1 分丰枯水期的SWAT模型(SWAT-SC) | 第40-41页 |
3.3.2 模型输入数据 | 第41-42页 |
3.3.3 晋江流域径流模型构建 | 第42-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3.4.1 日径流模拟及评价指标响应 | 第47-49页 |
3.4.2 模型参数分析 | 第49-51页 |
3.4.3 最小径流分析 | 第51-52页 |
3.4.4 月径流模拟 | 第52-53页 |
3.4.5 SWAT-SC模型的优势与不足 | 第53-54页 |
3.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SWAT氮循环模拟优化 | 第56-80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Harp Lake流域 | 第57-60页 |
4.2.1 地理位置 | 第57-58页 |
4.2.2 地质地貌 | 第58页 |
4.2.3 土壤与植被 | 第58-59页 |
4.2.4 气候与水文 | 第59-60页 |
4.3 Harp Lake流域非点源模型构建 | 第60-61页 |
4.4 SWAT-CS与SWAT-CS~(enm)模型 | 第61-64页 |
4.4.1 氮湿沉降驱动和冰雪调节 | 第61-62页 |
4.4.2 氮湿沉降的移动与吸收 | 第62-64页 |
4.5 模型的率定与不确定分析 | 第64-68页 |
4.5.1 模型效果和不确定分析指标 | 第64-65页 |
4.5.2 率定设置与参数化 | 第65-67页 |
4.5.3 模拟效果评价 | 第67页 |
4.5.4 模型不确定分析 | 第67-68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68-77页 |
4.6.1 径流模拟 | 第68-70页 |
4.6.2 硝酸盐模拟 | 第70-73页 |
4.6.3 参数可识别性分析 | 第73-75页 |
4.6.4 不确定性分析 | 第75-77页 |
4.7 小结 | 第77-80页 |
第五章 基于云计算的模型率定和不确定分析服务 | 第80-98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不确定分析方法及云计算平台 | 第81-84页 |
5.2.1 GLUE方法 | 第81-82页 |
5.2.2 Hadoop云计算开发平台 | 第82-83页 |
5.2.3 Hadoop集群 | 第83-84页 |
5.3 系统实现 | 第84-87页 |
5.4 案例研究 | 第87-89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89-95页 |
5.6 小结 | 第95-98页 |
第六章 集成SWAT模型的流域管理决策系统 | 第98-114页 |
6.1 引言 | 第98-99页 |
6.2 系统设计 | 第99-103页 |
6.2.1 流域管理决策系统架构设计 | 第99-101页 |
6.2.2 模型模拟服务 | 第101-103页 |
6.3 系统实现与情景测试 | 第103-110页 |
6.3.1 系统实现 | 第103-104页 |
6.3.2 情景测试 | 第104-110页 |
6.4 讨论 | 第110-111页 |
6.5 小结 | 第111-11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4-11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6页 |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个人简历 | 第136-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