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背景 | 第15页 |
1.2 轨道占用检测原理及失效原因分析 | 第15-21页 |
1.2.1 轨道电路占用检测原理及分析 | 第15-17页 |
1.2.2 计轴设备占用检测原理及分析 | 第17-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1 轨道区段占用检测国外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1.3.2 轨道区段占用检测国内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1.4 轨道区段占用检测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5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6 研究方案 | 第24-26页 |
1.7 章节安排 | 第26-28页 |
第2章 计轴传感器设计及编码规则 | 第28-62页 |
2.1 计轴传感器的布设方法 | 第28-29页 |
2.2 红外对射传感器参数及检测安装方法 | 第29-50页 |
2.2.1 红外对射传感器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2.2.2 红外对射传感器安装方法 | 第30-31页 |
2.2.3 红外对射传感器编码规则 | 第31-34页 |
2.2.4 红外计轴传感器可以得到有关列车的信息 | 第34-38页 |
2.2.5 对列车速度的适应性 | 第38-39页 |
2.2.6 红外计轴传感器的干扰源分析及处理 | 第39-50页 |
2.3 接近传感器参数及检测安装方法 | 第50-57页 |
2.3.1 接近开关传感器工作原理 | 第50-51页 |
2.3.2 接近计轴传感器安装方法 | 第51-52页 |
2.3.3 接近传感器编码规则 | 第52-55页 |
2.3.4 接近计轴传感器可以得到有关列车的信息 | 第55-56页 |
2.3.5 对列车速度的适应性 | 第56页 |
2.3.6 接近计轴传感器的干扰源分析及处理 | 第56-57页 |
2.4 测距传感器参数及检测安装方法 | 第57-61页 |
2.4.1 测距传感器传感器工作原理 | 第57-58页 |
2.4.2 测距传感器传感器安装方法 | 第58-59页 |
2.4.3 测距传感器编码规则 | 第59-61页 |
2.4.4 列车存在传感器可以得到有关列车的信息 | 第61页 |
2.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计轴传感器数据匹配检测算法研究 | 第62-83页 |
3.1 基于KMP匹配算法的计轴检测模型 | 第62-71页 |
3.1.1 KMP匹配算法原理 | 第62-63页 |
3.1.2 基于KMP计轴匹配检测模型及实验仿真 | 第63-71页 |
3.2 基于时间序列匹配的计轴检测模型 | 第71-78页 |
3.2.1 基于趋势变化的时间序列匹配算法模型 | 第71-75页 |
3.2.2 基于序列变化的计轴匹配算法仿真 | 第75-78页 |
3.3 本论文计轴匹配与SEA系列匹配算法测试结果分析 | 第78-82页 |
3.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多传感器轨道占用检测 | 第83-105页 |
4.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 | 第83-84页 |
4.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轨道区段是否占用检测 | 第84-96页 |
4.2.1 D-S方法融合对象的确定 | 第84-85页 |
4.2.2 基于统计证据的基本概率赋值 | 第85-87页 |
4.2.3 基于离差最大化法的基本概率赋值 | 第87-92页 |
4.2.4 基于多传感器时域递归的轨道是否占用检测模型 | 第92-93页 |
4.2.5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轨道占用检测模型仿真 | 第93-96页 |
4.3 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轨道区段是否占用检测 | 第96-103页 |
4.3.1 混沌神经网络模型 | 第97-99页 |
4.3.2 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检测目标识别 | 第99-100页 |
4.3.3 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轨道占用检测模型仿真 | 第100-103页 |
4.4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轨道区段占用检测应用测试 | 第105-130页 |
5.1 轨道区段占用检测应用方案 | 第105-112页 |
5.1.1 系统设计思想及可行性分析 | 第105-107页 |
5.1.2 实现目标、实验内容 | 第107-108页 |
5.1.3 系统结构 | 第108-110页 |
5.1.4 硬件配置与功能 | 第110-111页 |
5.1.5 轨旁下位机的实现 | 第111-112页 |
5.2. 通信的安全机制设计 | 第112-120页 |
5.2.1 通信的安全机制 | 第112-113页 |
5.2.2 通信的协议 | 第113-120页 |
5.3 继电器数据采集与可靠控制设计 | 第120-124页 |
5.3.1 继电器数据采集与控制总体架构 | 第120-121页 |
5.3.2 继电器数据采集与控制工作机理 | 第121-122页 |
5.3.3 继电器模块软件工作流程 | 第122-124页 |
5.4 软件设计方案 | 第124-126页 |
5.4.1 软件功能结构图 | 第125页 |
5.4.2 数据库总体设计说明 | 第125-126页 |
5.5 试用结果 | 第126-128页 |
5.5.1 室内外硬件部分 | 第126-127页 |
5.5.2 软件部分 | 第127-128页 |
5.5.3 试验结果 | 第128页 |
5.6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30-132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附录 | 第144-154页 |
附表1 | 第144-145页 |
附表2 | 第145-146页 |
附表3 | 第146-147页 |
附表4 | 第147-149页 |
附表5 | 第149-151页 |
附表6 | 第151-153页 |
附表7 | 第153-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4-156页 |
图表索引 | 第156-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