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十字的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乡村建设的深化发展 | 第11页 |
1.1.2 乡村规划落地难问题 | 第11-12页 |
1.1.3 北京绿十字的创立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北京绿十字的乡村建设总述 | 第17-25页 |
2.1 北京绿十字的乡村建设发展脉络 | 第17-20页 |
2.1.1 理论积累 | 第17-18页 |
2.1.2 实践探索 | 第18-19页 |
2.1.3 复制推广 | 第19-20页 |
2.2 北京绿十字的乡村建设理念 | 第20-23页 |
2.2.1 保留原真,扎根农村 | 第20-21页 |
2.2.2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 第21页 |
2.2.3 多方参与,协同创新 | 第21-23页 |
2.3 国内乡村建设模式梳理及对比分析 | 第23-25页 |
2.3.1 政府主导的乡村整治及改造 | 第23页 |
2.3.2 商业入驻的乡村建设 | 第23-24页 |
2.3.3 跨域协同的乡村保护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北京绿十字的乡村建设实践案例研究 | 第25-34页 |
3.1 樱桃沟村乡村建设实践——规划整治 | 第25-27页 |
3.1.1 “从我做起”的环保教育 | 第25页 |
3.1.2 破旧农宅的设计改造 | 第25-26页 |
3.1.3 民俗文化与产业发展 | 第26-27页 |
3.1.4 荆楚典范的公众评价 | 第27页 |
3.2 田铺大塆乡村建设实践——建筑景观修复 | 第27-34页 |
3.2.1 总体概述 | 第28页 |
3.2.2 建筑的保护梳理 | 第28-30页 |
3.2.3 景观环境的重塑 | 第30-32页 |
3.2.4 产业环境的更新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北京绿十字的乡村建设模式 | 第34-44页 |
4.1 乡村自我价值的认知与提升 | 第34-36页 |
4.1.1 北京绿十字对乡村建设的认识 | 第34-35页 |
4.1.2 北京绿十字对乡村建设的定位 | 第35页 |
4.1.3 北京绿十字对乡村价值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4.2 多元参与下的乡村建设 | 第36-41页 |
4.2.1 公众参与在乡村建设中的发展 | 第36-37页 |
4.2.2 非政府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兴起 | 第37-39页 |
4.2.3 北京绿十字的多元参与角色 | 第39-40页 |
4.2.4 北京绿十字的多元参与路径 | 第40-41页 |
4.3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 | 第41-44页 |
4.3.1 崇尚传统文化,延续乡村脉络 | 第41页 |
4.3.2 改良社会组织,重构体制机制 | 第41-42页 |
4.3.3 重视理论总结,强化复制推广 | 第42-43页 |
4.3.4 跨区域协同创新,全程跟进式规划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启示与反思 | 第44-50页 |
5.1 北京绿十字乡村建设模式的价值 | 第44-46页 |
5.1.1 生态环境的改善 | 第44-45页 |
5.1.2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45页 |
5.1.3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45-46页 |
5.2 北京绿十字乡村建设模式的瓶颈 | 第46-48页 |
5.2.1 合法性的缺失 | 第46-47页 |
5.2.2 有效性的不足 | 第47页 |
5.2.3 可持续性的质疑 | 第47-48页 |
5.3 北京绿十字乡村建设模式的问题 | 第48-50页 |
5.3.1 理念与方法的非标准化 | 第48页 |
5.3.2 普适性与共融性的缺失 | 第48-49页 |
5.3.3 实践运营的泛理想化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2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0页 |
6.2 创新点 | 第50-5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图表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