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1 全球城市 | 第13页 |
1.3.2 世界城市 | 第13页 |
1.3.3 国际大都市 | 第13-14页 |
1.3.4 全球城市功能分类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增长极理论 | 第17页 |
2.1.2 空间分工理论 | 第17页 |
2.1.3 经济全球化理论 | 第17-18页 |
2.1.4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第18页 |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2 全球城市理论的形成 | 第18-19页 |
2.3 全球城市理论的发展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典型城市发展案例 | 第20-30页 |
3.1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案例 | 第20-21页 |
3.1.1 深圳创新型城市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3.1.2 对苏州城市创新的启示 | 第21页 |
3.2 互联网时代浙江乌镇规划应对策略 | 第21-24页 |
3.2.1 乌镇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3.2.2 对苏州的启示 | 第23-24页 |
3.3 美国波特兰生态城市规划实施案例 | 第24-28页 |
3.3.1 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3.3.2 对苏州的启示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全球城市理论与苏州城市功能 | 第30-34页 |
4.1 全球城市理念的引入 | 第30页 |
4.2 全球城市理论要点 | 第30-32页 |
4.2.1 全球城市研究视角从静态研究走向动态研究 | 第30-31页 |
4.2.2 全球城市研究对象从发达国家走向发展中国家 | 第31页 |
4.2.3 全球城市研究从全球城市区域走向全球城市网络 | 第31页 |
4.2.4 全球城市功能研究从经济功能走向综合功能 | 第31页 |
4.2.5 全球城市动力研究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关系、财富协同驱动 | 第31-32页 |
4.3 全球城市理论对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的启示 | 第32-33页 |
4.3.1 重视城市生态保护 | 第32页 |
4.3.2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注重城市创新 | 第32页 |
4.3.3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网络、智慧城市 | 第32-33页 |
4.3.4 重视文化融合提升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 第3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苏州城市发展现状与功能解析 | 第34-45页 |
5.1 苏州城市发展现状 | 第34-40页 |
5.1.1 区位资源突出 | 第34-35页 |
5.1.2 制造业水平发达 | 第35-37页 |
5.1.3 开发区建设成熟 | 第37-39页 |
5.1.4 城乡一体有序进行 | 第39-40页 |
5.2 苏州城市功能薄弱环节 | 第40-45页 |
5.2.1 发展空间受限 | 第40-41页 |
5.2.2 城市经济需转型 | 第41-42页 |
5.2.3 公共服务需改善 | 第42-43页 |
5.2.4 综合交通需要完善 | 第43-44页 |
5.2.5 创新能力不足 | 第44页 |
5.2.6 生态环境压力趋大 | 第44-45页 |
第六章 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策略研究 | 第45-54页 |
6.1 优化框架 | 第45-50页 |
6.1.1 产业功能 | 第45-46页 |
6.1.2 空间板块功能 | 第46-48页 |
6.1.3 设施功能 | 第48页 |
6.1.4 文化功能引领 | 第48-49页 |
6.1.5 太湖增长极功能 | 第49-50页 |
6.2 发展策略 | 第50-54页 |
6.2.1 加强政府组织力度 | 第50-51页 |
6.2.2 创新政策体系 | 第51-52页 |
6.2.3 推进立法建设 | 第52页 |
6.2.4 深化对外合作和开放 | 第52-53页 |
6.2.5 激励多元主体参与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54-55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54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5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图表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